垂虹橋始創於北宋慶曆八年(公元1048),原為木橋;德祐元年(公元1275)毀於兵亂,同年重建為85孔。元代大德八年(公元1304)增建至99孔,不久橋又塌塞五十餘丈。直至泰定二年(公元1325)始由知縣張顯祖易木為石,改建為聯拱石橋,全用白石壘砌,長500多米,設72孔。據史料記載,當時垂虹橋三起三伏、環如半月,長若垂虹,故而得名。橋孔比一般的橋孔高,便於行舟,利於泄洪。橋兩堍各有一亭,並有四大石獅,栩栩如生,雄踞橋堍,甚為壯觀。橋身中央,建有橋亭一座,名垂虹亭。亭作平面正方形,九脊飛檐,前後有拱門二道,可通行人,別具一格。垂虹石橋的建成,消除了蘇杭驛道的最後一個險要大渡口。自此商賈雲集,墨客聚會,吳江成為車船之都會。歷代文人雅士,留下了許多描繪垂虹橋的詩篇。
1967年5月2日倒塌,所在遺蹟於1986年列為吳江縣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和2005年,吳江市人民政府先後修繕西端和東端遺蹟共17孔。2006年6月再次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如今市委、市政府已經建立了垂虹遺址公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垂虹橋遺址
- 批註時間:1986年
- 保護級別: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 地址:江蘇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