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循環帶又稱包氣帶。位於地表以下,最高岩溶水位之上。為雨雪水向地下垂直滲流地帶,水流以垂直運 動為主。當遇到局部隔水層時,形成局部上層滯水,當上層滯水在谷坡上出露時形成“懸掛泉”。垂直循環帶的厚度決定於當地主要排水基面的位置。在地殼上升劇烈區,河谷下切深度大,此帶厚度也大。如鄂西山區的垂直循環帶厚度達數百米以上,而廣西的岩溶平原區僅數十米。
根據細粒鬆散沉積中CaCO3含量及pH值測定資料所指示的岩溶作用差異,將前人確定的垂直循環帶劃分為3個亞帶.第一亞帶為上部的非飽和循環強溶蝕帶,第二亞帶為中部的過飽和循環沉澱帶,第三亞帶為下部的不穩定循環弱溶蝕-弱沉澱帶.這3個亞帶對CO2在垂向上的循環有重要指示作用.第一亞帶底界是來自大氣降水及土壤中CO2對岩溶作用強烈影響的下界,第二亞帶指示到達該帶的岩溶水的CO2基本消耗完畢,第三亞帶指示該帶之下如要發生明顯的岩溶作用則需要除垂向之外的其它CO2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