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城市:可持續生活之道

《垂直城市:可持續生活之道》是一本於2015年3月出版圖書,作者是 [美國] 金世海(Kenneth S.H.king) 黃慧生(Kellogg H.Wong)。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基本信息

垂直城市:可持續生活之道
作 者: [美國] 金世海(Kenneth S.H.king) 黃慧生(Kellogg H.Wong) 聯合編著;
責任編輯:馮春鳳
出版時間:2015年03月 (1版1次)
I S B N :9787516151075
印 張:38.5(精裝 ,584頁 ,16開 ,1252千字 )

內容簡介

垂直城市一書是美國建築師金世海先生對城市建設和城市規劃所寫的一部巨著,表達了作者對過度擴大了的城市建設所做的思考和對環保的關注。全書收集了世界範圍內有關高層建築的資料,並從環境保護和土地資源利用的角度提出了建設垂直城市的構想:建設高層建築,提供居民在一所高層建築中就業、生活、休閒、教育等活動的全部功能,節約土地,為居民提供一個舒適的生活和工作環境。 書中有與30位著名的建築設計師的採訪,他們對作者的思想給予了有力的支持。
垂直城市:可持續生活之道

作者簡介

金世海,建築學碩士,美國國家建築註冊委員會會員。1933年,金世海出生於上海一個小康家庭。先後在香港、倫敦以及美國的紐約等地完成了學業,1965年獲得了美國公民身份。在其職業生涯早期,金先生專注於醫院建築的設計。這一專門領域對綜合功能的要求,特別是對建築關鍵效能和分層循環系統的要求,讓金先生自然而然地在規劃上學到了很多東西。之後,金先生又參與了位於埃及亞歷山大蒙塔扎宮的規劃。他也參與了垃圾之城莫卡塔姆城的總體規劃工作。金先生後來還參與了許多其它項目,但他對可持續發展設計一直極有興趣。今天,世界面臨著大規模的交通擁堵,大範圍的環境污染,可耕種土地無可挽回的流失,雨林和其它自然資源的破壞,這種規劃者的超前視野迫使金世海先生加入到全球成千上萬有環保意識的人群中,並努力為一種更可持續的生活尋找解決方案。
黃慧生1928年出生於密西西比州的羅斯代爾。50年代,他獲得了建築學學士和碩士學位。黃先生在貝聿銘工作室工作了近四十年—這幾乎相當於他的整個職業生涯。在此期間,他單獨與貝聿銘先生合作完成了多個獲獎項目,像雪城大學新聞學院,和位於愛德懷德機場(現在的甘迺迪國際機場)的國家航空公司航站樓等項目,還有他們最出名的項目:位於紐約錫拉丘茨的艾弗森藝術博物館,這是貝聿銘先生的第一個文化項目,也是後來諸多博物館項目的先驅。另外,黃先生也參與了紐約市四季酒店的規劃設計工作。
在新加坡獨立和國家建設的早期階段,黃先生負責拉夫爾斯國際中心和後來拉夫爾斯城一系列雄心勃勃、多功能的規劃設計,另外,他也在高52層的OCBC(華僑銀行集團總部)項目中扮演重要角色。1976年完工時,這曾是亞洲最高的建築。他也是港匯廣場一個雙子辦公設施的負責人,並參與了新加坡河流總體規劃和南碼頭總體規劃項目的工作,這兩個項目共同構成了新加坡中心商業區最終拓展方案的指導方針。
在中國,黃先生致力於北京外圍香山飯店的規劃和選址工作。他還參與了香港中銀大廈的工作—1989年完工時,中銀大廈是世界第六高的建築。另外,他參與了香港新寧大廈的規劃設計,這座大廈具有辦公和居住的雙重功用。
黃先生在貝聿銘工作室最後參與的國際項目分別位於馬來西亞、台灣和印尼,也包括位於雅加達金融銀行的一系列規劃項目。這些項目包括主題設計、景觀最佳化、酒店、辦公樓、住宅樓、公共空間及配套設施的設計規劃。
作為貝·考伯·弗里德及合伙人建築師事務所(之前的貝聿銘建築設計事務所)的名譽合伙人,黃慧生先生於2000年退休。在接下來的幾年間,他被米蘭的雷納托塞爾諾集團聘請,參與了紐約聯合國總部大樓主體翻新計畫前期預備方案的工作。這一方案規劃得到了聯合國大會全會的一致認可,並成功實施。
之後,黃先生完成了位於加利福尼亞州萊克縣的彌勒佛香巴拉修道院的設計工作,並開始擔任紐約市FORM公司形式上的負責人至今。他同時也是位於北京的龍安建築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紐約設計中心的高層人員。
多年來,黃先生在很多著名大學、組織及會議上發表演說,並為各個重要的國際設計委員會服務,同時,他還積極參與到很多主管部門、專業機構委員會、社區和教堂規劃諮詢委員會的工作中去。
過去十年間,黃先生對於中國的興趣大大增加,這是一個正承受持續發展壓力的國家。他堅定地相信,耐心的理解和專業的指導將使這裡的社會和建築實現長足的發展。黃先生決定參與到這本書的工作中來,這本身就深刻地闡述了他對公共服務的態度:為了人類更大的福祉,為了環境而努力奮鬥,這是他一向視為榮耀和責任的事。

目錄

INTRODUCTION
Pretace: Liu Thai Ker
Foreword: Kellogg H. Wong
A Personal Note: Kenneth S.H. King
Acknowledgments
8-8-8 Manifesto
Overview
Development Patterns
Urbaniz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
Vision for a Vertical City
Artist Concep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Vision
The Sleeping Dragon Awakes
SECTION TWO
New Materials and Technologies
SECTION THREE / FORUM OF EXPERTS
An Expert Approach
Architecture:
Mark and Peter Anderson, Anderson Anderson Architecture
T.J. Gottesdiener, SOM/NY
William Pedersen, KPF
Adrian Smith + Gordon Gill Architecture
Antony Wood, CTBUH
Technology:
Rick Barker, Barker Mohandas
Marvin Mass, Scott Ceasar, CosentiniAssociates
Carl Galioto, HOK
Robert Heintges, Heintges & Associates
Dennis Poon, Thornton Tomasetti, Inc
Leslie E. Robertson, Structural Engineer, LLC.
Planning:
Erich Arcement, Sam Schwartz Engineering
Thomas J. Campanella,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Chengri Ding, University of Maryland at College Park
Philip Enquist, SOM/Chicago
James C. Jao, J.A.O. Design International
Jaime Lerner, Jaime Lerner Arquitetos Associados
Liu Thai Ker, RSP Architects Planners & Engineers
Bruno Padovano, FAUUSP
Sustainability:
Ajmal Aqtash, FORM-ULA, CORE.FORM-ULA
Dickson Despommier, Professor Emeritus at Columbia University
Gregory Kiss, Kiss + Cathcart Architects
Ashok Raiji, ARUP
Richard Register, Ecocity Builders
Maria Sevely, FORM / Proforma
Quality of Life:
Rhonda Phillips,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Jorge Eduardo Rubies, Preserva Sao Paulo Association
Alfredo Trinidade, Secretariat of the Environment, Curitiba, Brazil
SECTION FOUR / PROPOSAL FOR A VERTICAL CITY
New Urban Form
Design Approach
Proposed Schemes for a Vertical City
Sky Lobby / Change of Lifestyle
SECTION FIVE / THEORETICAL APPLICATIONS
Applied Principles of the Vertical City
Conclusion
APPENDIX
Kenneth S.H. King's Biography
Kellogg H. Wong's Biography
Experts Biographies
Phnto Credits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