坭美彝族鄉

坭美彝族鄉

位於大相嶺東南的蓑衣嶺和岩窩溝之間的高山峽谷帶。西距漢源縣城68公里。地理位置在北緯29°22′,東經102°55′。北鄰眉山市洪雅縣,東連樂山市金口河區,南隔大渡河與甘洛縣對峙,西隔岩窩溝與皇木鎮相望。面積88.3平方公里,轄橫山、和愛、石泉、火地、萬林5個村民委員會,27個村民小組,35個自然村,1035戶,3625人。海拔550-3269米。鄉政府駐冷竹坪,海拔2028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坭美彝族鄉
  • 別名:坭美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漢源縣
  • 下轄地區:橫山、和愛、石泉、火地、萬林村
  • 政府駐地:漢源縣坭美彝族鄉和愛村5組 
  • 電話區號:0835
  • 郵政區碼:625300
  • 地理位置:漢源縣城南60公里 
  • 面積:88.3平方公里
  • 人口:3625人
  • 方言:川語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 火車站漢源站
  • 車牌代碼:川T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農業生產,民族風情,鐵路建設,民族與文化,地圖信息,

歷史沿革

永利明代為松坪土司治地,清嘉慶19年(1814年)劃屬峨邊縣,民國時屬峨邊縣壽永鄉。1954
年置永利鄉(以永遠吉祥順利之意得名),1956年劃歸漢源縣,1958年建人民公社,1985年改置永利彝族鄉至今。
坭美古為邛都夷地。明萬曆13年(1585年)普雄諸酋反叛被征討後,劃歸"平夷堡",始建村寨,建國前為越西縣大樹鎮八保。1951年劃入漢源縣置鄉,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1985年改置坭美彝族鄉至今。
坭美原名"泥母豬",以其村頭岩石裸露,形似母豬帶仔,俗稱"泥母豬",建國後以土地肥沃之意改為坭美。

地理環境

坭美彝族鄉位於漢源縣城南60公里,為林羅溝、西街河上游的高寒山區,地理位置在北緯29度11分,東經102度41分,北接料林鄉,西出林羅溝同曬經、河南二鄉接壤,東在周火山與片馬鄉連界,南經鳳窩-紙廠-瓦板山-霍麻溝同甘洛縣相鄰,面積66.6平方公里,全部是山地,海拔1900-2622米。
屬高寒山區,氣候冬春寒冷,夏秋涼爽,年均溫度11.8攝氏度,無霜期200天,雨多澇重。

農業生產

建國前,刀耕火種,靠天吃飯,農業生產落後,人民生活困苦不勘,歷來都是"生男去上門,養女嫁不贏,剩下老骨頭,代代都可憐"。建國後,人民政府大力扶持生產,建成了坭美、鳳窩二電站(48千瓦),修通了鄉村公路,人民的生活逐步富裕起來。
坭美彝族鄉坭美彝族鄉
2001年有耕地面積7856畝,糧食總產量1619噸,農民人均糧食599公斤,出欄肥豬1802頭。糧食作物產玉米、洋芋、蕎子、大白雲、小白芸豆、花豆、大黑芸豆,其他農作物產核桃、板栗、花椒、生漆、小水果等。有草場3萬畝,森林面積3.8萬畝,漆樹林千餘畝,為縣內生漆主產地之一。

民族風情

彝族習俗每年農曆6月24日為傳統火把節,節日當天將室內外鋪放蕨芨菜並殺雞宰羊,晚上男女老幼圍坐火堂|吃菜、喝"桿桿酒"後,全家每人點燃一束火把到室外,念五穀豐登之祝詞,青年男女唱歌跳舞,盡情歡樂。農曆10月16日為彝族年節,除喝"桿桿酒"外,還舉行賽馬、摔跤、唱歌|跳舞等活動。
結婚時由男方兄長將新娘背回,當晚雙方各挑選歌手若干,邊喝酒、邊對歌,吹口弦,2--3天后,由兄或弟將新娘送回娘家。
喪葬歷為火焚化的鄉俗,即在指定的燒人坪挖一長40公分、寬20公分的小坑,在坑上堆放木柴,男九層,女七層,將死者放於柴堆之上,頭腳各放火把一束焚之,第二天將骨灰掃於坑內,以土埋之,至今依然如故。

鐵路建設

成昆鐵路沿南緣過境,建有長河壩火車站。"一線天"橋隧相連,雄偉壯觀,"低頭水咆哮,仰首一線天,長龍腰間過,壁塹變通途"。彝族習俗農曆6月24日為傳統火把節,10月16日為年節,實行火葬,其他習俗與坭美相同。境內大渡河出口境岸邊的白熊溝口,海拔550米,為漢源縣的最低點。

民族與文化

彝族是一個文武並重,講究文明禮貌的民族。長幼之間,誰長誰幼,誰大誰小,不僅論年齡,還依據父家譜蝶或母系譜蝶的長晚來定,不許喊錯。在特殊的公共場合里,就坐排位要以輩數大小排列,長輩在場時發言不準搶先。彝族有“客人長主三百歲”之俗話,凡有客人來,必須讓位於最上方,至少也要煙茶相待。
民間素有“打羊”、“打牛”迎賓待客之習。凡有客至,必殺牲待客,並根據來客的身份、親疏程度分別以牛、羊、豬、雞等相待。在殺牲之前,要把活牲牽到客前,請客人過目後宰殺,以表示對客人的敬重。酒是敬客的見面禮,在涼山只要客人進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後再製作各種菜餚。待客的飯菜以豬膘肥厚大為體面,吃飯中間,主婦要時時關注客人碗裡的飯,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隨時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誠。吃飯時,長輩坐上方,下輩依次圍坐在兩旁和下方,並為長輩添飯、夾菜、泡湯。
彝族工藝主要有彩漆繪、刺繡、貼花和鑄造等。漆繪主要多施於碗、盤、壺、杯、盔甲、護腕、盾牌、箭筒、馬鞍、馬籠頭、月琴、口弦等之上,顏色以黑、紅、黃三種彩為主。刺繡和貼花,為彝族婦女所擅長,常繡(或貼)在擦爾瓦、頭帕、衣袖、衣領、衣大襟、褲腳、掛帶、煙荷包、腰帶等上。多以黑色為底配刺(貼)紅、黃、綠、藍等純度極高的花線。彩漆繪、刺繡、貼花花邊的圖案有以日、月、彩虹、雲等天象為圖的;有以水波紋、山形等山河自然地理為圖的;有以雞冠、牛眼、牛羊角、豬齒等動物的某一部分為圖的;有以花、葉、樹枝等植物的某一部分為圖和以繩紋、髮辮紋、方塊形等為圖的。各種圖案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豐富多彩,富有濃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

地圖信息

地址:雅安市漢源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