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坪上村傳》描寫了湖南平江的山村坪上村的風情史、風俗史、變遷史、發展史,寫出了鄉村的日常生活、人情世故和鮮活生態,塑造了眾多生動的鄉村人物形象。作品寫的是這一個鄉村,但由於其具有普遍的概括性、代表性,所以作品也同時為中國鄉村近四十年改革開放留下了真實的歷史記錄。
作品目錄
祖屋 麻狗 香包 馱帶 生布袋 坪上情席 繡繃 長命鎖 牛命 瓦桶 皮影子 | 鑿木扁擔 短棍 入學通知書 破砂罐 順生商號 真銅電筒 湯罐 童謠 搖窩 開山鋤 竹籬笆 | 搖筒 剃腦行頭 金鉤 電工袋 牛嘴籠 油紙傘 篾匠挑子 大布長巾 護身符 重陽節 後記 |
人物介紹
彭跋
彭跋早年參加過紅軍,後來失散了,“文革”結束後落實政策,安排他到光榮院去享清福,他卻在光榮院只呆了三天就跑回坪上村來了,八十多歲的時候還能挑一擔砂罐走村串戶去販。他販砂罐開始生意並不好,後來他想出一個辦法,一邊走一邊喊:“破罐換新罐,換米一升半……”那些婆婆姥姥就都將破罐子找出來,量上一升半米,來換他的新罐,這樣生意才慢慢好起來。彭跋嗜好喝酒,一次到大妹子家走親戚回來悶悶不樂,妻子問他:“大妹子家招待不好么?”彭跋說:“招待好,殺了雞。”妻子說:“殺了雞,還要何解呢?”彭跋說:“沒有酒,殺一頭牛都是空的。”又有一次,彭跋在爛泥路上把酒壺打碎以後,居然趴下去用嘴巴從爛泥中的腳印子裡吸酒喝,並且大罵楞在一旁的兒子:“你還站著乾什麼,等上菜呀……”逼著兒子也去喝地上的酒,讓人忍俊不禁。
荷香
坪上村第一個去深圳打工的女孩荷香是青年一代的成功形象。她雖然學業優秀,多才多藝,會唱歌跳舞,會節目主持,但由於家裡窮,十六歲國中畢業後即去深圳打工。她初到深圳,適應很快,作品中寫道:“餐廳經理便將她領進了廚房。從那一天起,荷香便換上了餐廳潔白的工作服,在那裡擦地、抹桌、洗碗,每天工作八個小時。八小時以後,荷香才能換上那件水紅的襯衫和白色的裙子,和表姐一道到街上去逛。”荷香很快就適應了深圳這裡的生活和工作,人家都說這八個小時幹得好累,但她一點也不感覺到累,她說這比起在家裡搞
雙搶不知要輕鬆到哪裡去了。荷香一邊打工,一邊自學,兩年多時間就拿到了專科文憑。由於荷香好學上進,又能歌善舞,不久她就離開了餐飲部,調到了台灣老闆的身邊做文秘工作,後來又和喪偶已經三年的台灣老闆結婚。荷香特別自立,還要求、鼓勵自己的幾個弟妹自立,後來她把自己的四個妹妹和一個弟弟一個又一個地帶到了深圳打工。
作品鑑賞
該小說以動工修葺老屋始,終於鄉親們重回老屋探討如何振興鄉村。在這裡,“老屋”成了鄉土情結的置放之所,在“離去—歸來”的文本模式中發散自身的象徵意蘊。生活在縣城的父親埋葬在鄉村,漂泊在外的遊子回鄉紮根,席捲於現代商業中的成功人士以各自的方式回饋家鄉,無論出於什麼原因“離去”的鄉人,在“原鄉”意識的驅動下將再度踏上鄉野的土地。那具有象徵意味的古舊農具器皿,陳列在修葺完好的祖屋中,以祭奠的姿態向過去、向農耕文明告別,同時化身為鄉村的庇佑神懷想未來的發展前景。小說中“我”致力於“拾遺”的過程,以深情書寫鄉村,更用智性審視鄉土,鄉愁的筆觸融入了法理的牽絆。
該小說體現了作者對鄉村傳統與現代的雙重批判。雖然早已進入現代社會,村裡的農民仍然沿襲古老的陋習,與進駐鄉村的現代文明格格不入。作者承接了魯迅鄉土小說所開創的國民性批判主題,向讀者展示了鄉村小人物不幸而不自知的生命軌跡,從中可以看到文本在底層發聲方面表現出來的獨特意義。比如,小說特別關注了“繁衍”主題。長貴家接連生出五個女兒,她們做出了如出一轍的抉擇——“國中畢業從坪上來到了深圳”。受教育機會的被剝奪以及受父親家長歧視的女性身份,表明鄉村倫理、父權家長制的代代相傳,而這背後彰顯了農村多子女家庭的生存窘境。此時的“繁衍”已加入了社會化的元素,透現千百年來相似的農村人命運。與此同時,小說多次借村支書之口道出了現代化不成熟的一面,故鄉的原生態風景遭到破壞,自足的鄉村生態體系被瓦解,讓人覺得新的還不如舊的,進而觸發了農民保守偏安、古樸守拙的文化心理。
但作者更多地是深情描述了一個充滿自然靈性的鄉村世界,從中尋找詩意和救贖性力量。以農民的耳朵去聆察去講述故事,崇古的情調、寧靜的氛圍、自然的韻律交雜著土地上的生老病死,深刻闡釋了鄉村生活的多重意義。與土地血脈相連的鄉人,和外物之間存在一種心靈感應,小說中“我”的父親去世之時,曾經圈養過的老牛似通曉人間疾苦般發出哀鳴,這個細節把人與自然間的和諧共生關係和盤托出,鄉村敘事被點綴得楚楚動人、充滿靈性與神秘。小說以單線的模式刻畫了一個個活生生的農民形象,他們悉心培植蔬果,紡紗織布,熱愛土地,把每個人的故事串聯起來,讀者看見的是在各自土地上生存,又彼此有著千絲萬縷聯繫的農民的生活剪影。由於書寫自然的鄉村世界,語言便默契地貼近了鄉土,與鄉村的瓜果疏物融合一體,賦予鄉村風景、鄉村故事以典雅、清麗、原始的古典色彩。
作品影響
榮譽表彰
2022年6月27日,該小說獲第二屆湖南省文學藝術獎優秀作品獎。
2023年5月18日,該小說入選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參評作品目錄。
作品評價
瀋陽師範大學特聘教授、評論家
孟繁華:“彭東明提供了另一種書寫鄉村中國的文學樣式,散淡如漫水般的文字也延續了湖湘文學的現代傳統。小說最大的不同在於他面對坪上村誠懇書寫了他在歷史理性和情感、願望之間的內心矛盾,這一矛盾結構了貌似鬆散的長篇小說,也恰是這一矛盾,構成了小說動人的力量。他在實現了自己內心愿望的同時,也以文學的方式,表達了當下人們面對歷史與現實的矛盾處境和心情。”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名譽會長、評論家
白燁:“作品由點到面、以小見大,用一個村子、一個老屋寫出了當代農民的勞作與生活,以及湖南鄉村的民俗、民情,從作品可以見出作者豐厚的生活積累,豐贍的人生思考以及深刻的歷史反思。在作品結構上,以老物件為線索,用串珠子的方式展開故事敘述;在人物描寫上,作品寫了坪上村的幾代農人,栩栩如生;同時,作品還著重描寫了幾位背井離鄉的打工者形象,表現了鄉村變革的艱難過程。”
《文藝報》總編輯
梁鴻鷹:“《坪上村傳》是對中國百年鄉村變遷具有歷史縱深感的書寫,橫向上也寫出了鄉村和城市的聯繫。作品以村莊寫人,以人寫村莊,反映了時代的風雲際會。作品對身為一個書寫者,對於振興鄉村、重建鄉村文明負有什麼樣的責任,對於文學在其中所負的責任,提供了非常好的經驗。”
中國作協創研部原主任
胡平:“這是一部真正的鄉土文學,對家鄉面貌、風情跟鄉土的感情給予了充分表達。作品在寫法和結構上獨具特色,它的歷史和文化厚度並非體現在創作中歷史沿革的軌跡,而是通過一件件文物陳列起來的。作者善於汲取生活素材中的精華,以小說筆法,使之發出異彩。”
中國作協創聯部主任
彭學明:“《坪上村傳》是一部別具一格的鄉村史、鄉情志、鄉愁錄,作者通過一件件鄉村風物和老物件帶出一個個鄉村人物、一樁樁鄉村故事,然後再通過人物和故事來連線歷史和當下,連線過去和現實。每個人物都是鮮活接地氣的,有質感和動感的。難能可貴的是,作者並不是在唱一曲鄉村農耕文明的輓歌,而是在其消失和延續之間接住和傳承農耕文明的音符和旋律,譜寫了一曲新的鄉村現代文明讚歌。”
瀋陽師範大學教授
賀紹俊:“彭東明的《坪上村傳》最大的特點在於文體上的創新,它穿著小說的外衣,包裹著散文的身體,釋放的是他對家鄉十分虔誠的靈魂。同時,《坪上村傳》是彭東明和鄉親們的一場敘舊,體現了作者對於鄉親們的理解寬容,也體現了鄉村精神價值的閃光。”
出版信息
《坪上村傳》首發於《十月·長篇小說》2018年第6期,2020年12月出版單行本。
作者簡介
彭東明,湖南省平江縣人,1990年畢業於武漢大學中文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作家。歷任中共平江縣委副書記、《岳陽日報》總編輯、岳陽市文聯黨組書記;現任湖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共岳陽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岳陽市作家協會主席。已發表短篇小說、散文100餘篇,中篇小說38部,長篇小說3部,長篇報告文學6部。其中,中篇小說《故鄉》編入《1987中國小說年鑑·中篇小說卷》;第一部小說集《大日子·小日子》於1991年入選作家出版社“文學新星叢書”;中篇小說《秋天》改編成花鼓戲《秋天的花鼓》,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長篇小說《天邊的火燒雲》1999年獲湖南省委宣傳部“五個一工程”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