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尚尼亞城市發展與空間形態研究

坦尚尼亞城市發展與空間形態研究

《坦尚尼亞城市發展與空間形態研究》是2021年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坦尚尼亞城市發展與空間形態研究
  • 作者:張家旗
  • 出版社: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1年8月1日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70613625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坦尚尼亞城市發展與空間形態研究》對比分析了典型城市近年來城市空間形態演化過程和影響因素。研究期內三蘭港(Dares Salaam)、姆萬紮(Mwanza)、基戈馬(Kigoma)的建成區面積快速增加,擴展強度和擴展速度均為三蘭港非常高,姆萬紮次之,基戈馬低。前兩者表現出蔓延擴展特徵,城市蔓延占用的主要土地類型為裸地,其次為植被。城市擴展均表現出明顯的距離衰減特徵,擴展具有方向性,但沒有出現明顯的圈層擴展,整體上以“(殖民時期形成的)單中心+(正式聚落為主的)交通軸線擴展+(非正式聚落為主的)軸間填充”的模式進行,不同城市呈現出不同的階段特徵。三蘭港前期以軸線蔓延和市中心周邊密實化為主,後期主要為城市邊緣地區和交通軸帶間快速的低密度填充式蔓延,城市空間形態由指狀向團塊狀演變;姆萬紮屬於“軸線式為主,填充式為輔”的擴展模式,形成指狀的城市空間形態;基戈馬亦表現出一定的軸帶擴展特徵,城市形態逐漸由軸帶狀向團塊狀轉變,建成區緊湊度不斷提升。除了自然環境約束,城市擴展主要受到人口與經濟成長、交通條件改善、產業布局調整、政策變化與土地制度問題等因素的影響,其中交通設施起到重要的空間引導作用。
  《坦尚尼亞城市發展與空間形態研究》探討了典型城市非正式聚落形態特徵及其對可持續發展的影響。研究期內3個案例聚落建築總面積均快速增加,而植被覆蓋度不斷下降,分布在坡度15°以上的建築數量逐漸增多。聚落之間建築密度相差較大,存在的共性是建築形狀簡單,多為一層,面積大都不超過90m2,建築之間平均距離在10m左右,空間分布雜亂無章,疏密、大小、朝向多變,街區多隨未規劃的道路網呈枝權狀分布形態。非正式聚落中建築密度與坡度之間沒有明顯的相關關係,建築密度隨著路網密度、建築平均面積的增加而增大;隨著建築密度增加,建築質量呈變差、植被覆蓋度呈明顯減小趨勢。非正式聚落中建築質量之間存在顯著的空間自相關性,低質量建築傾向於分布在建築密度中高範圍區域內,高質量建築傾向於分布在建築密度中低範圍區域內。非正式聚落空間形態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社會和環境原則,建築單層無序擴張、功能單一、布局混亂,道路條件差、路網不規則,缺乏對生態環境的考慮和保護等,對城市正常功能發揮和可持續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綜上可以得到以下結論:首先,坦尚尼亞城市發展不均衡、首位城市人口過度集聚,需要通過重點發展中小城市、帶動城鎮和小城鎮發展,提升人口和資源的最佳化配置;其次,非正式聚落普遍存在於坦尚尼亞各種規模的城市中,是城市空間快速擴張的主導方式,其不規則的形態、散亂布局和低效的土地利用嚴重製約了城市可持續發展,需要充分利用交通的引導作用規範城市形態,通過加強土地管理和下放規劃權,及時有效地管理城市居住區建設。

圖書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和意義
1.2 研究方案
第2章 相關理論與研究進展
2.1 城市可持續發展理論
2.2 城市形態學理論與方法
2.3 城市邊緣區與非正式聚落相關理論
2.4 城市形態演化過程與動力機制研究進展
2.5 非洲城市發展研究進展
第3章 研究區與研究方法
3.1 坦尚尼亞國家概況
3.2 典型城市概況
3.3 非正式聚落案例區
3.4 研究方法
第4章 坦尚尼亞城市發展與規劃管理
4.1 坦尚尼亞城市化發展歷程
4.2 坦尚尼亞城市規劃管理體制
4.3 三蘭港城市規劃與管理實踐
4.4 本章小結
第5章 坦尚尼亞城市分布格局
5.1 城市地區界定
5.2 城市體系時空演變
5.3 人口及自然環境與城市分布的關係
5.4 本章小結
第6章 典型城市空間形態演化過程及影響因素
6.1 三蘭港城市擴展與形態演化
6.2 姆萬紮城市擴展與形態演化
6.3 基戈馬城市擴展與形態演化
6.4 本章小結
第7章 非正式聚落形態特徵及其影響
7.1 非正式聚落密實化過程
7.2 非正式聚落形態特徵
7.3 非正式聚落的功能發育
7.4 非正式聚落的發展與正規化途徑
7.5 本章小結
第8章 總結與展望
8.1 主要研究結論
8.2 政策建議
8.3 主要創新點
8.4 不足與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
Ⅰ Group Discussion
Ⅱ 各次亞區參與小組討論居民的基本信息
Ⅲ Interview with Key Informants
Ⅳ The Land Acquisition Act,1967
Ⅴ The Local Government (Urban Authorities) Act,1982
Ⅵ The Urban Planning Act,2007
後記

作者簡介

 張家旗,河南輝縣人,理學博士。博士畢業於中國科學院大學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現為鄭州輕工業大學政法學院講師,鄭州輕工業大學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碩士生導師。參與中國科學院海外科教基地建設計畫“東非大湖流域水環境與土地可持續利用研究”(項目編號:SAJC201319)、中國科學院海外科教基地建設計畫“東部非洲城市發展格局與環境變化”(項目編號:SAJC201609)、國家重點研發計畫項目“東非大湖流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湖泊流域綜合管理合作研究”(項目編號:2018YFE0105900)等多項國際合作研究項目;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城市群區生態空間形成與功能演變及其社會-生態動態機制研究”(項目編號:41771140);參與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農戶代際演化對農村居民點空間形態演變的影響研究”(項目編號:20YJCZH037)。主持河南省高等學校重點科研項目(項目編號:SAJC201609)一項,河南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項目編號:2022-ZDJH-0078)一項。以首作者身份在《Sustainability》《地理科學進展》《世界地理研究》《中國科學院大學學報》《現代城市研究》等國內外知名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10餘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