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鄉鎮概況
後來,川、滇、黔邊區
游擊隊經常在這裡神出鬼沒,牽制三省敵軍數十萬,有力地支持了紅軍的戰略轉移,譜寫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這是一個集優美的自然景觀和悠久的歷史的文化於一體的地方。
坡頭鎮國土面積,平均海拔1460米,年平均氣溫17.5℃,降雨量1000毫米,適合種植
玉米、
烤菸、李子、
石榴等。全鎮有耕地面積4524.86畝,林地23742.9畝,人均耕地0.76畝,共有經濟林果3000畝。轄坡頭、仁和、堰塘等12個村民委員會291個村民小組,共16078戶68247人,其中少數民族3293戶,14547人,占全鎮總人口的21.3%,是
鎮雄縣第一大民族鄉鎮,境內山脈縱橫,河流遍布,極富盛名的
赤水河橫貫東西,為鎮雄三大水系之首,水流湍急,落差極大,水力資源十分豐富。華電集團四川分公司已簽約投資2億多元在境內建設罈子口水電站。該電站的成功建設,將為我鎮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增添強大的後勁。隨著“十一·五”期間“雞鳴三省大橋”的立項建設,坡頭鎮出川入滇的交通咽喉作用將得到凸現,區位優勢將迅速轉變為經濟優勢,有望成為鎮雄經濟發展的東大門。
全鎮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為主,2006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 元,農民人均總收入1387.5元,人均純收入973.3元。全鎮經濟以農業為主,年產烤菸400多萬斤,占全縣總量的七分之一,為全縣烤菸第一鎮,年產蠶繭40000公斤,居全縣之首;德隆村小有名氣的冰脆李,清脆爽口,果大味甜,頗受人們的青睞,堰塘村荷花不僅讓人賞心悅目,成為一大景點,而且是當地人民增收的一大支柱。煤硫含量豐富,為新型工業化戰略奠定了基礎。
鎮內幹群關係融洽,社會治安穩定,人民安居樂業。
為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坡頭鎮黨委、政府結合實際,著眼未來,提出“穩定糧煙打基礎,改善生態求平衡,依託資源謀發展,調整結構促增收”的整體發展思路,以改革創新的精神,帶領全鎮各族人民抓住機遇,趁勢而上,艱苦創業,共謀發展,種植業方面穩定糧煙生產,增加李子、石榴等經濟林果種植2000畝,打造蠶桑養殖基地,增加蠶桑面積1000畝;養殖業方面實現戶均養商品豬1頭,同時推廣良種
黃牛養殖,想盡一切辦法增加農民收入,爭取在“十一五規劃”結束時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到2000元。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三省公路的貫通,坡頭鎮必定成為鎮雄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東大門。勤勞勇敢的坡頭人民將敞開博大的胸懷,以開放的姿態,竭誠歡迎各界朋友的光臨,與我們攜手同行,共創輝煌。
基層組織
坡頭鎮建有黨總支13個,黨支部64個,黨員1301名,其中男性892人,女性409人,少數民族黨員263人,60歲以下的1040人,60歲以上的261人。 全鎮建有團總支2個,團支部20個,共有團員254人。
近年來坡頭鎮高度重視黨團組織工作,在發展黨員上認真貫徹發展黨員的16字方針,不斷發展壯大黨團隊伍。在切實做好黨員發展工作的同時,我鎮組織黨團員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不斷提高黨員的綜合素質和為民服務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努力提高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一是加強黨員活動設施建設,每個黨總支和機關支部均建立了黨員活動室,方便黨員學習和娛樂;二是開展各種教育活動,全面提高黨員的自身素質,如開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學習教育,實施“雲嶺先鋒”工程和開展“八榮八恥”教育活動等;三是開展幹部職工黨員一對一幫扶活動,被扶對象不脫貧,包扶黨員不脫鉤,進一步密切黨同民眾的血肉聯繫;四是認真開好支部會議和黨員民主生活會,為黨員提供相互學習和交流思想、溝通感情的平台。
農村經濟
2006年,全鎮經濟總收入9469.3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871.6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40.88%,種植業中烤菸收入2000多萬元,占全鎮經濟總收入的21%左右;畜牧業收入2754.9萬源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29.09%;漁業收入11.1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0.11%;林業收入66.2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0.69%;外出務工收入1500萬元,糧食總產量1983萬斤,農民人均有糧145.6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973.3元。 1、突出烤菸產業:2007年全鎮新增烤菸種植面積2490畝,新增收購任務27萬斤,烤菸種植8000畝,科技培訓4期2500餘人(次),烤菸總產量達401萬斤,銷售收入2400多萬元。
2、抓好畜牧產業:畜牧業也是我鎮農村經濟的一個主要部分,我鎮因地制宜,結合實際,加強領導,集中精力抓好畜牧業,在加大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力度的同時,努力把科技養畜實驗示範推廣好,提高民眾的科技養畜意識,畜牧業發展水平得到較大提高,成為全鎮“三個三分之一”的主導產業。截止2006年底,全鎮生豬存欄17360頭,出欄14734頭,牛存欄5267頭,出欄1526頭,禽存欄67861隻,出欄46830隻,畜牧業收入達2760萬元,促進了民眾增收。
3、做大做強勞務輸出產業。我鎮把做大做強勞務輸出產業作為實現縣委提出的“三個三分之一”戰略目標的有效途徑,加大宣傳和培訓力度,有序組織部分勞動力外出務工,全鎮共輸出剩餘勞動力10000餘人,務工收入達1500多萬元,為全鎮經濟發展增強了後勁。
4、發展壯大二、三產業。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全鎮交通運輸,飲食服務和建築安裝等產業發展迅速,全鎮已有運輸個體戶140家,餐飲服務業28家,個體商業戶700戶,2006年第二、三產業收入已達2640.7萬元,有效拉動了全鎮經濟快速發展。
5、林果產業頗具特色。全鎮以德隆的李子產業為基礎,培養發展了堰塘、新場的青皮軟子石榴和坡頭、德隆、簸笠等村的櫻桃、板粟、核桃等,現有李子2000餘畝,石榴1000餘畝,李子已經成為德隆民眾增收的主要產業,石榴已初見成效,其他林果發展較快,從坡頭大部分村的氣候和民眾的觀念來看,林果業將成為民眾增收的一個主要產業,堰塘村荷花不僅讓人賞心悅目,成為一大景點,而且是當地人民增收的一大支柱,精緻藕粉達到200多元/斤。
6、蠶桑產業居全縣之首。我鎮石里、龍洞、簸笠、營上等村民眾栽桑養蠶的技術小有名氣,全鎮每年乾繭可達40餘噸,居全縣第一,為蠶桑產業的發展起到了較好的示範作用。
農村建設
2006年,在黨中央提出的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20字方針的指引下,我鎮認真按照縣的安排部署,把新場村老街村民組作為我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點,把簸笠村河邊村民組作為村容村貌整治示範點來抓,通過一年的努力,上述兩個示範點建設取得較好的成效,特別是新場老街歷史以來髒亂差十分突出的街道,由鎮村兩級投資近20萬元硬化後煥然一新的街道得到了上級黨委政府的認可和當地民眾的好評,目前該組民眾的落後觀念得到解放,“六改”工作基本完成,全組以嶄新的風貌展示新農村建設的初步成就,成為我鎮新農村建設中一道亮麗的風景。
另外,市縣今年下派到我鎮的8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指導員和我鎮下派的4個新農村建設指導員分別奔赴全鎮12個村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進行指導,由於黨委政府和下派單位加強管理,加之各新農村建設指導員作風優良,工作務實,因此指導工作取得較好的實效,全鎮12個村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整體推進,12個新農村建設指導員半年考核均被定為優秀等次,進一步激勵各指導員努力抓好下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指導工作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