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坡的自然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面積:6.34畝
- 海拔:1770米
村情概況,自然資源,農村經濟,特色產業,基礎設施,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發展重點,
村情概況
全村轄4個村民小組,有農戶118戶,有鄉村人口524人,其中農業人口523人,勞動力307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260人。201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68.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87元。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來源於種植業和養殖業。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428畝(其中:田116畝,地312畝),人均耕地0.82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普洱茶葉、蠶桑等亞熱帶農作物;擁有林地1350畝,草地60畝;荒山荒地1000畝,其他面積7843畝。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68.8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2.89萬元,占總收入的48%;畜牧業收入14.96萬元,占總收入的22%(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25頭,肉牛16頭,雞鴨545隻);林業收入0.44萬元,占總收入的1%;第二、三產業收入15.54萬元,占總收入的23%;工資性收入4.97萬元,占總收入的7%。農民人均純收入887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
全村外出務工收入4.97萬元,外出務工人數10人,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8人(占勞動力的6%),在省內務工8人,省外務工0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和養殖業,主要銷售往本縣,省內,省內。
2010年種植業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6.8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10%。該村目前正在發展普洱綠茶,蠶桑等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普洱茶葉、蠶桑養殖產業。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0年底,已實現通水、通路、通電,通電話,通電視。全村有105戶通自來水,有13戶飲用井水(占總戶數11%)。有118戶通電(無路燈),擁有村村通衛星電視機農戶94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和8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48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1戶(分別占總數的41%和26%)。
該村到鄉道路為通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5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6公里。全村共擁有機車19輛。
全村有安裝太陽能2台,有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00畝,有效灌溉率為23 %,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5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1 畝。
該村到2010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有4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4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10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18戶,共鄉村人口524人,其中男性277人,女性247人。其中農業人口523人,勞動力307人。該村以哈尼族為主,哈尼族524人。
到2010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406人,參合率78%,享受低保106人,五保戶4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16公里,距離鄉衛生院20公里。該村建有公廁2個,人畜混居的農戶103戶,占農戶總數的87%。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富民國小,中學生就讀到龍壩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21公里,距離中學26公里。
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9人,其中小學生21人,中學生8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04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428畝,其中土地流轉0畝。
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
年末有固定資產2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成立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會議方式公開 。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3人,少數民族黨員3人,黨員中男黨員3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農業生產自然環境條件惡劣,主要是山區且生產力傳統落後,缺乏資金和技術支持 ,農副產品生產不具有商品化,以自產自消為主,對市場轉向預測判斷不準確,遠離城市和集鎮,運輸成本高,農產品價值難以實現,影響農民純收入分配增加。文教,醫療條件落後,學前兒童教育沒有,人畜混居比較嚴重,衛生條件還是末改變。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以一事一議完善建設基礎設施,逐步改變農業生產傳統。發揮自然資源優勢結合實際開發生態土雞,普思鴨,畜牧業的特色產業品牌養殖業,多渠道對農業生產資金扶持,建立普洱茶園產業化規模經營,根據科教興農政策內容,推進優質蠶桑種植與龍頭企業帶動流通局面,穩定和提高糧食生產。加強培訓提高教育水平,搞好村內文明等路,科技文化室,公廁等文明村衛生基礎設施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