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道採油法是通過礦井和地下巷道採掘含烴礦層的礦石(砂)並將其提升到地面的開採烴類的方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坑道採油法
- 外文名:gallery oil mining
- 學科:提高石油採收率
- 全拼:kengdao caiyoufa
石油開採,開採方式,坑道採油,開採原理,套用,
石油開採
石油開採是即地震勘探、鑽井完井交井以後,將原油從地層中開採出來進入油氣集輸系統的一個重要的資源能源行業。在國民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從我國現有油田的情況來看,絕大多數不具備充足的天然能量補給條件,而且油田本身的能量不足以長期維持採油的需要。在工業高速發展,對能源的需求逐年增加的今天,保持科學的較高的採油速度和較高的原油採收率尤為重要。
石油開採受著區域地質條件的控制,並分布在含油氣盆地之內,含油氣盆地是一定的地質歷史時期內,受同一構造格局控制的,具有共同發展歷史的統一沉降區。原油開採是集採油、井下作業、注水、集輸為一體的工藝過程。建國前我國僅有以玉門油礦為代表的工藝比較落後的一些小油區。對石油大規模勘探開發是從建國後六十年代大慶、大港、勝利、遼新等大的油氣田。油氣田遍布全國,已經具有相當大的規模和生產能力,無論是生產工藝和石油開採都具有世界先進水平。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但是,由於四十多年的原油開採,造成老油區資源能量的嚴重不足,給地面環境帶來了嚴重污染,這些矛盾制約了生產的發展,引起了我們對石油開採過程中特別的關注。因此節約和利用資源、能源、降低消耗,在石油開採過程保護好環境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開採方式
石油開採方式有自噴採油和機械採油,自噴採油是由於地下含油層壓力較高,憑其自身壓力就可以使原油從井口噴出的採油方式。機械採油則是利用各種類型的泵把原油從井中抽出,目前我國石油開採以機械採油為主。不同的地質情況不同的油品性質採用不同的機械開採方式。對粘度小於50毫帕斯卡.秒,密度小於0.934的原油(稱為稀油),一般用常規開採。對粘度大於50毫帕斯卡.秒,密度大於0.934的原油(稱為稠油),一般用熱力採油,即採用熱蒸汽吞吐、摻稀油及伴熱的採油方式。以遼河油田為例,氣候寒冷是北方冬季的特徵。油質除一部分稀油外,大部分油質為稠油和特稠油,由於原油重質成份多,粘度大,相對密度大,在油藏條件下原油幾乎不能流動,無法用常規的方法開採,給生產和環境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我們油田採用熱力採油、稀釋、乳化降粘方式開採。 稀釋開採:即將一定量粘度小的稀油加入稠油中,降低粘度。 熱力採油:即蒸汽吞吐、蒸氣驅,就是對油層注入高溫高壓蒸氣,加熱油層里的原油,使原油的升高,粘度降低,增加原油的流動性,推動油層里的原油流向生產井。另外注入蒸氣對油層加熱後,蒸氣變成熱水流動,置換油層里原油滯流空隙。原油受注入蒸汽加熱,其中輕質成分將氣化,烴體積膨脹也會將原油推流到生產井。 乳化降粘:即將含有表面活性劑的水溶液混入稠油中,並在油管和抽油管表面上形成親水的潤濕表面。 大大降低油流時的阻力,使油能夠正常開採出來。
坑道採油
通過礦井和地下巷道採掘含烴礦層的礦石(砂)並將其提升到地面的開採烴類的方法。這是一種十分古老的開採重油和瀝青的方法,法國在18—19世紀、沙皇俄國和蘇聯在1913—1943年、日本在1940年,以及德國和加拿大等曾作為一種工業規模的採油方式。隨著技術和工業的發展,直接礦井法已經被淘汰,但是間接礦井法在俄羅斯和加拿大的一些淺層重油油藏還能見到。
開採原理
坑道採油法又分為直接礦井開採法和間接礦井開採法,前者通過礦井和地下巷道採掘含油層的礦石(礦砂),採掘工人通過礦井下入巷道,在作業面開採含烴礦石(礦砂),然後通過運輸設備將其提升到地面後再進行加工處理成可供使用的成品油;後者通過礦井和地下巷道構築泄油通道(坑)進行排泄烴類,然後將排泄到泄油通道(坑)的烴類提升到地面,通常伴隨著加熱法進行開採,即通過巷道鑽鑿適量的井筒,然後通過這些井筒注入蒸汽或熱水加熱含重油岩層,加熱了的重油滲入泄油通道,再有相應的裝置將其提升到地面。
套用
坑道採油技術是稠油開發的一項新技術 ,這種採掘方法主要套用於埋藏較淺的重油(或瀝青)油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