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道戰

依託坑道工事進行堅守防禦的作戰方法。劣勢裝備的軍隊進行山地防禦作戰的一種有效手段。目的是保存兵力,殺傷、消耗、鉗制敵人,穩定防禦態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坑道戰
  • 依託:坑道工事
  • 目的:進行堅守防禦
  • 性質:作戰方法
簡介,戰爭事例,意義,

簡介

坑道戰
tunnel warfare
依託坑道工事進行防禦作戰,清軍在中法戰爭中、德軍在索姆河會戰中、日軍在硫磺島戰役中都曾採用過。韓戰中,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了坑道戰法。在上甘嶺戰役中,堅守分隊退守坑道後,利用夜暗和不良天氣等有利時機,積極主動地組織了150餘次小型出擊,殲敵2000餘名,堅守坑道14晝夜,粉碎了敵人向縱深擴張的企圖,奪回了表面陣地。現代戰爭中,坑道戰仍作為一種重要戰法廣泛採用。直至今天,世界各國仍然沒有好的方法對付坑道戰。
坑道戰坑道戰

戰爭事例

清軍在中法戰爭中曾採用過。清光緒十年(1884),清軍為抵禦法軍的侵襲,在鎮海要塞的金雞山構築了可容納兩三千人的坑道工事,以其屯駐的兵力支援各炮台戰鬥,適時組織反擊。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索姆河會戰中,德軍構築了地下坑道網,用以儲存作戰物資和抗擊英軍法軍的炮火轟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硫黃島戰役中,日軍利用長約18公里的坑道及其他永備工事進行抵抗和實施夜間出擊,使美軍預計5天攻占該島的計畫,經過36天激戰並遭受重大傷亡後才實現。
韓戰中,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了坑道戰法。1951年,在粉碎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的“秋季攻勢”中,部隊為有效地保存軍力,抗擊敵人進攻,將原有的防炮洞改為馬蹄形坑道工事。以後,坑道工事被廣泛採用,並發展為“人”字形、“丁”字形,坑道內備有戰鬥、生活等設施,使陣地形成了以坑道為骨幹、與野戰工事相結合的支撐點式的體系,有效地提高了部隊的生存能力,退可守、進可攻,增強了整個防禦的穩定性。作戰中,當敵進行火力準備時,部隊利用坑道隱蔽,保存有生力量;敵人發起衝擊時,以一部兵力適時占領表面陣地,抗擊敵人的衝擊,並根據傷亡情況和敵每次衝擊兵力的大小,邊打邊向地面補充力量,挫敗敵人的連續衝擊;表面陣地大部被敵占領時,根據上級命令,交替掩護,逐次轉入坑道,利用坑道口及其附近野戰工事,以冷槍冷炮殺傷敵人,或以小分隊出擊,打破敵人對坑道口的圍困。敵向縱深發展進攻時,便依託坑道口用側射、斜射火力,殺傷、消耗、拖住敵人,阻止敵向縱深擴張。

意義

現代戰爭,由於常規武器的殺傷破壞力不斷增大和核、化學、生物武器的使用,將給防禦作戰造成更大的困難。為確保防禦的穩定性,坑道戰仍將作為一種重要戰法被廣泛採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