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罐(坐罐法)

留罐

坐罐法一般指本詞條

留罐法,又稱坐罐法,是中醫拔罐療法的一種,指罐吸拔在應拔部位後留置一段時間的拔罐法。留置時間一般為5~10分鐘,它可用於拔罐治療的大部分病症,是最常用的拔罐法。又分為多罐和單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留罐
  • 又稱:坐罐法
  • 類別:中醫拔罐療法的一種
  • 拔罐留置時間:一般為5~10分鐘
拔罐治病原理,拔罐注意事項,

拔罐治病原理

機械刺激作用
拔罐療法通過排氣造成罐內負壓,罐緣得以緊緊附著於皮膚表面,牽拉了神經、肌肉、血管以及皮下的腺體,可引起一系列神經內分泌反應,調節血管舒、縮功能和血管的通透性從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
負壓效應
拔罐的負壓作用使局部迅速充血、淤血,小毛細血管甚至破裂,紅細胞破壞,發生溶血現象。紅細胞中血紅蛋白的釋放對機體是一種良性刺激,它可通過神經系統對組織器官的功能進行雙向調節,同時促進白細胞的吞噬作用,提高皮膚對外界變化的敏感性及耐受力,從而增強機體的免疫力。其次,負壓的強大吸拔力可使汗毛孔充分張開,汗腺和皮脂腺的功能受到刺激而加強,皮膚表層衰老細胞脫落,從而是使體內的毒素、廢物得以加速排出。
溫熱作用
拔罐局部的溫熱作用不僅使血管擴張、血流兩量增加,而且可增強血管壁的通透性和細胞的吞噬能力。拔罐處血管緊張度及黏膜滲透性的改變,淋巴循環加速,吞噬作用加強,對感染性病灶,無疑形成了一個抗生物性病因的良好環境。另外,溶血現象的慢性刺激對人體起到了保健功能。

拔罐注意事項

1,拔罐時要選擇適當體位和肌肉豐滿,皮膚平滑,沒有毛髮的部位,根據所需拔罐部位,選取不同規格的罐具,如確實需要在不平部位及毛髮部位拔罐,可用和好的面圈墊在拔罐口下面,以防漏氣或選取異型拔罐。皮膚乾燥,可先將皮膚濕潤後再拔罐。
2,患者在初次治療時,應先選用小拔罐,並小用拔罐,輕刺激。
3,罐子拔上後不要移動體位,在使用多拔罐療法時,拔罐與拔罐之間應保留一定距離,不宜排列過近。
4,高熱,昏迷,抽搐等急性,危重病人應先明確診斷病情以免延誤搶救治療時機。
5,起罐後,局部潮紅瘙癢不可以亂抓,經幾小時或數日後,可消散。
6,起罐後局部皮膚出現水泡,水珠,出血點,淤血等現象均屬正常治療反應。水泡輕者只須防止擦破,待其自然吸收即可;水泡較大時,常提示病情較重。可在水泡根部用消毒針刺破放水,敖以消毒紗布以防感染。
7,患者精神緊張,飢餓,體位不當,或拔罐吸力過大時,患者有時會突然出現面色蒼白,噁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發冷,脈沉細,甚則神志昏迷,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脈細微欲絕等現象,此為暈罐,應立即起罐,使患者平臥,注意保暖,輕者休息片刻,飲溫開水或糖水後可恢復;重者在上述處理後如仍不緩解,可考慮配合其他治療或採用急救措施。
8,拔上拔罐以後,須詢問病人感覺怎么樣,如有發熱,發緊,涼氣外出,溫暖舒適的感覺都屬於正常反應。如病人感覺過緊灼痛。難受可能是吸拔力過大或此處不適宜拔罐,或改用小拔罐。
9,拔罐,起罐時應保持室內溫暖,避開風口,防止受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