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堂

坐堂

坐堂,指官吏出庭命理案體處理事務,因坐於廳堂而得名。“清朝的縣官坐堂,往往兩造各責小板五百完案。”(魯迅《華蓋集·並非閒話》)足以證明。由此引出另一涵義,在民間指中醫師行醫之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坐堂
  • 類型:中醫術語
  • 含義:坐於廳堂、中醫師行醫之處
  • 開始時間:1637年
詞語出處,稱堂原因,

詞語出處

坐堂的由來:我國一些老字號的中醫藥店,多以“堂”相稱,諸如什麼“濟生堂”、“同仁堂”、“長春堂”、“四知堂”等。以致有些藥店演變到後來發展成製藥廠,仍然保留著這些老字號。如北京的“同仁堂”、天津的“達仁堂”、杭州的“胡慶餘堂”、石家莊的“樂仁堂”、安陽的“明善堂”等,至今仍名揚四海內外。
據武漢地方志所載,藥店以堂為主的也很多:
武漢市志(1840-1985) > 衛生志 > 目錄 > 中醫 > 傳統授業與行醫
坐堂 : 醫生在藥店應診和善堂施診,世稱 “坐堂”。藥店坐堂最早者是明崇禎十年(1637年)在漢口大碼頭鮑家巷口葉開泰藥室坐堂行醫的葉文機。百年後,1736年江西吳氏開設至德堂藥店,1845年廣東林姓開設保和堂藥店,均設有坐堂醫生。

稱堂原因

中醫藥店為何稱“堂”呢?這還得從醫聖張仲景說起。
張仲景介紹
張仲景,名機,後漢南陽郡涅陽(今南陽)人,約生於公元2世紀,靈帝時(公元168~189年)舉孝。建安中(公元196~219年)做長沙太守。他博學多才,曾從同郡張伯祖學醫,盡得其詳,成為當時的良醫。
張仲景生在漢末紛亂之世,社會道德淪喪,疾病流行,給人民帶來了莫大的災難。他目擊慘狀,抱著救死扶傷的精神,立志學習醫術,以解除人民大眾的疾苦。他在《傷寒論》自序中說:“余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因此,他 “勤求古訓,博採眾方”,研讀《素問》、《難經》等醫學典籍,並結合了自己的臨床經驗,寫出了《傷寒雜病論》16卷,創造了辨證論治的治療法則,被後世尊為“醫聖”。
張仲景在任長沙太守期間,正值疫癘流行,許多貧苦百姓慕名前來求醫。他一反封建官吏的官老爺作風,對前來求醫者總是熱情接待,細心診治,從不拒絕。開始他是在處理完公務之後,在後堂或自己家中給人治病;後來由於前來治病者越來越多,使他接應不暇,於是他乾脆把診所搬到了長沙大堂,公開坐堂應診,首創了名醫坐大堂的先例,他的這一舉動,被傳為千古佳話。
“堂”的由來
後來,人民為了懷念張仲景,便把坐在藥店內治病的醫生通稱為“坐堂醫”。這些醫生也把自己開設的藥店取名為“××堂藥店”,這就是中醫藥店稱“堂”的來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