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波斯凌源翼龍

坎波斯凌源翼龍(Lingyuanopterus camposi)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汪筱林團隊在遼寧省朝陽市凌源市熱河群九佛堂組發現的帆翼龍科新屬種。

其屬名來自化石產地凌源,種本名獻給巴西古生物學家Diogenes de Almeida Campos,他在中巴古生物學,尤其是翼龍的合作研究中做出了重要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坎波斯凌源翼龍
  • 拉丁學名:Lingyuanopterus camposi 
  • :帆翼龍
  • 生活時間:距今1.2億年的早白堊世
物種學史,形態特徵,

物種學史

帆翼龍科是翼手龍類的一個分支,具有相對較大的鼻眶前孔和分布僅局限於上下頜前部、尺寸較小且強烈側扁的牙齒等形態學特徵,由於具有適合切割屍體的牙齒,通常被認為是一類食腐的翼龍。帆翼龍科已知的分布範圍較為有限,僅發現於早白堊世巴雷姆期-阿普特期的中國東北和西歐。
該類型最早報導的成員發現於英國懷特島的Vectis組,於1901年由英國古生物學家Seely歸入聯鳥龍屬,命名為寬齒聯鳥龍。但在後續研究中,聯鳥龍屬模式種被鑑定為獸腳類恐龍,於是為原有的寬齒聯鳥龍建立一新屬,這一物種就成了寬齒帆翼龍。
我國早白堊世熱河生物群是帆翼龍科化石最為豐富的地區。努爾哈赤翼龍屬是熱河生物群中首個報導的帆翼龍科成員。
2006年在熱河生物群中報導了與模式種寬齒帆翼龍相似的中國帆翼龍,同年在前人研究中屬於梳頜翼龍科的短頜遼西翼龍也被歸入帆翼龍科。
2008年汪筱林研究團隊報導了原始帆翼龍科成員湖泊紅山翼龍,有學者認為湖泊紅山翼龍不屬於帆翼龍科,而是無齒翼龍超科中更基幹的成員。之前在中國發現的帆翼龍科成員全部來自九佛堂組,直到2020年發現了第一個來自義縣組的帆翼龍科成員行者鷺翅膀龍。
坎波斯凌源翼龍正型標本產自遼寧凌源四合當的九佛堂組,包含一亞成年個體的近完整頭骨、下頜和寰樞椎,頭骨長近31厘米。

形態特徵

與其他帆翼龍科成員有著較大的區別,是一個新屬種,正型標本上還保存有一條鱘魚和四個疑似翼龍食物殘留形成的聚合體。吻部前端牙齒,不具有能夠切割食物的明顯適應特徵,結合形態學和疑似食物殘留的證據,研究團隊推測,魚類可能也是坎波斯凌源翼龍取食的範圍。
坎波斯凌源翼龍正型標本上還保存有一條鱘魚和四個疑似的翼龍食物殘留形成的聚合體(bromalites,意指所有進入動物消化道內後保留於其中或被排出的食物成分形成的遺蹟化石)。
儘管帆翼龍科通常被認為是一類食腐的翼龍,但坎波斯凌源翼龍吻部前端牙齒不具對切割的明顯適應特徵,結合形態學和疑似食物殘留的證據,捕魚可能也構成其取食的一部分。新翼龍的食性證據對理解熱河生物群翼龍的食性及古生態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