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氏長尾猴,分布於甘比亞西部並進入卡瓦利河流域,賴比瑞亞和象牙海岸邊境。
基本介紹
保護級別,出口成句,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2008年靈長類紅色名錄——低危(LC)
。
出口成句
法國、英國和象牙海岸的研究人員日前宣布,他們發現坎氏長尾猴能夠用6種不同的聲音組成“句子”,與同伴進行日常交流或是發出警告。這一發現讓研究人員懷疑人類語言是否能在動物身上找到源頭。
一個在象牙海岸(象牙海岸,西非的一個國家)開展的研究表明,坎氏長尾猴,一種居住在森林裡的物種,能發出6種不同的警戒呼叫。這種靈長目動物能將這些不同類型的聲音按照不同的順序組合成一串長的聲音序列,用以傳達社會族群凝聚和各種危險的信息,如捕食等。
這些都是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的共同研究成果,已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PNAS)的網站上,這揭示了迄今為止在非人類物種中已經發現的最複雜的原始句法。
兩年來,象牙海岸塔伊(Taï)國家公園的塔伊猴子項目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一直致力於研究坎氏長尾猴的行為。他們發現,這些猴子的群體通常由十幾隻猴子組成,包括一隻成年公猴,若干只成年母猴和它們的後代。
這個研究小組研究了成年公猴的呼叫,發現公猴整套的呼叫聲音與成年母猴的聲音是完全不同的。此外還觀察到公猴能對周圍環境中的各種干擾作出有聲應答,特別是在遭遇捕食者時(如鷹或獵豹)反應尤為強烈。他們還開展了視覺模擬仿真實驗(利用餵飽的鷹和獵豹)和聽覺實驗(用擴音器放大獵豹或鷹的聲音),用以模仿這些捕食者的出現。
實驗表明公猴擁有一套包括六種警戒呼叫在內的呼叫系統。分別為Boom,Krak,Hok,Hok-oo,Krak-oo,Wak-oo,但是它們很少會單獨使用,而通常是利用平均25段連續的呼叫來形成一串長長的聲音序列(每段序列由1種到4種不同的呼叫類型組成)。此外,坎氏長尾猴為了表達不同的信息,它們會把這些呼叫組合起來。通過修改聲音序列或修改一個序列中呼叫的順序,就可改變信息的內容,還可以精確地通知同伴危險的實質(如一棵快倒下的樹還是一個捕食者),捕食者的類型(如鷹還是獵豹),捕食者是怎樣被發現的(看到的還是聽到的),以及與被捕食無關的其他族群事件(如在集體遷徙到另外一個地方之前的集會,或者在自己領土邊界遭遇其他族群等事件)。
這項研究表明猴子能產生非常複雜的聲音交流。無論是傳遞的信息的範圍還是編碼這些信息的技巧,都是相當複雜的。這個團隊的研究員還發現,公猴通常使用“oo”作為後綴來延長它們的叫聲(例如,使用此方法就能產生Hok、Krak以及Hok-oo和Krak-oo)。在這個新的發現中,動物行為學家解釋了一些控制這些呼叫的語義組合的規則。例如,坎氏長尾猴可以為一些已存在的聲音序列添加一些特定種類的聲音來使這些信息更加精確或改變其語義。它們還可以組合帶有不同信息的聲音序列,以此來傳達第三種信息。
這種組合呼叫的能力可能是在猴子進化過程中為了彌補它們有限的聲音柔韌度所演化出來的(猴子聲音的柔韌度要小於鳥類以及鯨類),這樣可以提供一種新的方法來編碼信息。這項研究表明在這種樹居的猴子物種產生了原句法,因為在這種視野極受限制的生長環境中,只能用聲音來進行交流。這項研究還提出了新的問題,即:在動物的聲音交流中,是否可能已經存在了人類語言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