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凝固理論

均衡凝固理論

均衡凝固理論又名固化,是指研究從液態轉變為固態過程的理論。是通用公司卡賽博士提出的理論,主要用於石墨化膨脹來補縮鑄鐵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均衡凝固理論
  • 外文名:solidification theory 
  • 學科:材料工程
  • 領域:工程技術
定義,均勻凝固,凝固的形成過程,主要內容,理論基礎,液態金屬成核率的影響因素,

定義

均衡凝固理論又名固化,是指研究從液態轉變為固態過程的理論。是通用公司卡賽博士提出的理論,主要用於石墨化膨脹來補縮鑄鐵件。

均勻凝固

△ ABC:鑄件在凝固過程總的收縮量;
△ ACD:鑄件在凝固過程總的膨脹量;
△ ABE:鑄件的表觀收縮量;AC:鑄件總的凝固時間;
—AE:鑄件達到表觀收縮為零所需的時間;E點:均衡點—EC:外部補縮時間。
①均勻凝固理論
逐層凝固:鑄件表面形成一個完整的外殼,普通灰鑄鐵——糊狀凝固——未形成完整外殼——球磨鑄件——剛性好的鑄型。
石墨化膨脹:片狀石墨,球狀石墨二次膨脹
自補縮能力:消除縮松
利用鑄鐵件石墨的二次膨脹消除縮孔、縮松的工藝方式為:利用均衡凝固原理
②影響因素
利於石墨化的因素,將有利於利於石墨化二次膨脹消除縮松缺陷。
均衡凝固理論示意圖均衡凝固理論示意圖

凝固的形成過程

晶體在凝固過程中放出熱量,冷卻至一定溫度開始凝固,當溫度不變保持恆定即為凝固點。
非晶體(如玻璃、石蠟等則在凝固過程中隨溫度下降而失去流動性,最終成為固體。無恆定凝固點。
凝固過程從其發生到結束是由兩個過程構成,即起始晶核的形成和這些核心的長大。多年來,關於晶體生長的研究人們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多卓有成效的研究結果。然而,凝固過程不僅僅是晶體長大過程,晶核是如何形成的?晶核在形成前是如何演變的等問題也是凝固過程研究的重要問題。M.Volmer、R.Becker、Я.И.Френкелъ等人建立的經典凝固形核理論,經過近八十年眾多研究者的補充、完善已形成了定性解釋凝固形核(尤其是均質形核)的經典教義。

主要內容

凝固主要涉及金屬、合金及聚合物,金屬凝固從金屬學觀之,可視為液態變為固態的相變過程除某些液態金屬、合金在激冷條件下凝固成為無定形結構非晶態金屬外,多數情況是晶體成核和長大的過程。金屬凝固過程主要是在過冷下,通過晶粒的成核和長大及釋放潛熱而完成。金屬的凝固過程還伴隨體積變化。固體脫熔和元素偏析等現象。

理論基礎

其理論基礎為熱力學、村圖、傳熱、傳質、和相變中的擴散等。

液態金屬成核率的影響因素

液態金屬的成核率和臨界晶核與金屬熔點(Tm)、過冷度(∆T)、比界面能(σ)及熔化熱(L)有密切關係。如為非均勻成核,則容器壁和熔體中固態質點均可促進晶核的形成,從而減少臨界晶核的尺寸。此外,所謂動態成核,即振動、摩擦等都對成核有影響。金屬液體中出現大於臨界尺寸的晶粒以後,就開始結晶。結晶的發展除依賴新晶核的不斷產生外,主要靠晶核的長大。晶體在液體中的長大大致可分為幾類;晶液界面粗糙晶體的連續長大,光滑表面的形核成長,晶體的螺旋式成長連續長大靠單原子擴散,表面形核成長即當單原子尺寸超過臨界值時,其它原子可在此晶核側面成長,螺旋式長大則是螺型位錯的光滑界面晶體的成長過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