址山龍灣龍舟

址山龍灣龍舟

址山龍灣龍舟,廣東省江門市鶴山市的體育運動,廣東省江門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址山龍灣龍舟起源於19世紀初期,至21世紀已有120多年的歷史,主要分布在江門市鶴山市址山鎮龍灣村。址山龍灣龍舟受到當地民眾的喜愛與自豪,成為了當地民間體育活動的重要盛事和傳統文化的精神依歸。

2007年,址山龍灣龍舟入選鶴山市第一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名錄。2021年2月9日,址山龍灣龍舟入選江門市第八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編號Ⅵ-9。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址山龍灣龍舟
  • 遺產類別: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 遺產級別:市級
  • 申報地區:江門市鶴山市
  • 批准時間:2021年2月9日
  • 項目編號:Ⅵ-9
歷史淵源,運動特色,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址山龍灣龍舟擁有百年傳承歷史,龍灣村內先後營造過五艘龍舟。
清光緒21年(1896),第一艘龍舟成功建造。這艘用坤甸木打造的龍舟由於當時初建,造工較差,上口過寬,下底偏窄,比重失調,上重下輕,高速劃渡時被風浪衝擊容易翻船。為了安全,凡訓練或參賽均須以數十擔草皮泥或沙包壓置船肚中以求平衡,因此當地村民給這條龍舟以“木碌”的綽號。
相傳有一年端午節,該龍舟受邀到新會司前鎮參加賽事,在眾多龍舟比賽中獲得前茅。正準備凱旋,卻受當地一些無賴之徒糾纏,強求再次競渡。為避免發生矛盾,橈手們決意棄走水路而扛著龍舟翻過重山,繞出是非之地,直奔龍灣,故又得名“過山龍舟”。自始,“過山龍舟”在當地小有名氣,於村中形成了扒龍舟的傳統活動,其“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體育精神和“熱愛家鄉、團結奮進、自強不息”的龍灣人文精神一直影響著後人,也成為了龍灣龍舟的重要組成部分。後來,由於管理不善,1913年夏山洪暴發時被沖失。
1930年初,上邊坊鄧進洋、西迎村鄧亞穩兩翁主辦籌造第二艘坤甸龍舟,得到旅居美國、加拿大、新加坡等宗親鼎力支持,在當年8月16日零時,能容70個橈手的第二艘龍舟順利下水,龍灣龍舟又見龍灣河之上,其龍舟的體育精神與龍灣的人文精神得到進一步的傳承。
1990年,隨著時代的發展,龍灣鄉親決定籌造講求高速、省力、輕薄的第三艘坤甸龍舟,並發動民眾和海外鄉親捐助,共籌得款項四萬餘元。同年8月16日,載著74名身著一色紅裝的橈手的新龍舟順利下水。
2007年6月14日,能容78個橈手的第四艘杉木龍舟也順利下水。
2013年5月7日,全村為能載80個橈手的第五艘柚木龍舟成功舉行了下水慶典。

運動特色

每年農曆四月上旬至端午節,是龍灣的龍舟節。農曆四月上旬舉行龍舟起水儀式,龍舟起水後就開始扒龍舟活動,同時也是為龍舟競渡比賽作訓練準備。每年龍舟節期間,龍灣村的青壯年幾乎人人參與扒龍舟活動,外出的人員、港澳同胞和華僑鄉親也紛紛回來參加,他們認為“龍舟扒得快,年年好世界”。
龍灣河流域一帶地處鶴山市與開平市交界,各地鄉村的村民都愛好扒龍舟活動。每到端午龍舟節便頻頻交流,形成龍舟競渡(俗稱賽龍舟)的慣例:每年農曆五月初二、三日是互相探訪友誼賽,初五、六兩天集中在開平市水口鎮匯賽,有10多艘龍舟參賽。每逢龍舟競賽日,一河兩岸人頭涌涌,摩肩接踵,翹首企望。賽龍奪錦開始,鑼鼓喧天,旌旗蔽天,兩岸鞭炮長鳴不息,助威吶喊聲此起彼落。參賽龍舟造型各異,橈手服色各有不同。奪錦高潮到來,橈手動作劃一,槳聲齊鳴,水花飛濺,龍舟如離弦之箭,又如蛟龍翻浪,整個場面如同一幅娛樂昇平、力爭上遊、和諧共進的畫卷。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一)歷史價值
龍舟是民間傳統團體體育運動項目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龍灣龍舟從清朝光緒21年(1896)起至21世紀已有125年歷史。村內現存有四條龍舟,最早一條已有90年歷史,仍繼續活躍在龍灣河上。其材質套用、製作工藝、保存方法、競渡使用等,都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堪稱龍灣“一寶”,是江門龍舟的“活化石”。
(二)人文價值
龍灣人始終自強不息,將龍舟活動項目發揚光大,強健村民體魄,競渡累獲佳績,聲譽響震一方。通過扒龍舟,百年來所形成“奮勇爭先、勇奪第一”的龍舟精神和“熱愛家鄉、團結奮進、自強不息”的龍灣人精神,一直融籍著村民,凝聚著海外鄉親,激勵著後人,成為了龍灣村民與海外鄉親的精神寄託。
(三)社會價值
江門區域內大小河流縱橫交錯,主要河流達26條。位於新會司前、開平水口、鶴山址山一帶因河流水網豐富,每年端午盛行龍舟競渡,其中龍灣龍舟戰績突出,聲望較高。龍舟競渡活動,促進了五邑地區、粵港澳大灣區及中國海內外的文化交流,對宣傳江門僑都、傳播五邑僑鄉文化,促進江門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建設,推動地方經濟發展有現實意義與社會價值。

傳承狀況

一方面是傳承人後備不足。隨著社會城鎮化快速發展,很多農村的青壯年都到城裡務工,其中不少人因收入提高,在城裡置業安居生活。農村的青壯年出城人數增多,留在村裡的扒手、鼓手和舵手及後備人員不足。另一方面是運作資金不足。龍舟活動除開平時的娛樂外,其觀賞性更在於競渡。但隨著社會節奏加快,人們比較注重經濟效益,影響到運動員的日常訓練,從而制約了龍舟競渡的參與和開展。

傳承人物

址山龍灣龍舟

保護措施

1.2011年,得到旅港同胞鄧樹平兄弟、旅澳同胞鄧正文、鄉親善友企業家麥振欽慷慨解囊六萬元人民幣,興建水泥路面的龍舟訓練與比賽之“觀龍台”,為端午訓練和觀看比賽提供了一個舒適平坦安全的大平台。
2.2013年,龍灣村從龍舟基金中調撥13萬多元重建坤甸龍舟屋,並設計出一套先進性科學性管理技術,確保坤甸龍舟全部用水淹沉和船體不變型,也能長期完好地收藏管理好坤甸龍舟。
3.2014年5月13日,“鶴山龍灣龍舟協會”獲得鶴山市民政部門批准正式註冊成立,規範和完善了龍灣龍舟的管理,也進一步促進了龍灣龍舟這一民間體育活動的文化傳承與發展。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6年6月6日,址山鎮組織開展“新龍杯”昆中龍舟賽活動,共7支隊伍參與競渡,吸引大批民眾觀看賽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