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電磁學是基於在對地震過程中電磁現象的變化機理研
究上形成的一門學科。通過對地震孕育過程和地震過程中電磁的不
同變化來分析地殼運動規律,總結相關經驗和信息,來為預測地震
進行指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地地電磁學
- 外文名:Seismo-electromagnetism
- 地殼內部構造與電磁系統結構研究
- 地磁脈動研究
- 地殼電磁場變化規律的研究
- 同震電場研究
- 電磁信號傳播研究
地震電磁學是基於在對地震過程中電磁現象的變化機理研
究上形成的一門學科。通過對地震孕育過程和地震過程中電磁的不
同變化來分析地殼運動規律,總結相關經驗和信息,來為預測地震
進行指導。
地震期間的超低頻電磁波傳播規律和存在地下電磁源時的地表回響進行了建模和分析。 通過上述研究,得到了地震期間的電離層環境、地球環境的電磁波傳播基本規律和總結了地震期間可能出現的電磁現象,有效的推動了地震電磁學的發展。
《地震電磁分析預測技術方法工作手冊》是2020年地震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中國地震局監測預報司。內容簡介 《地震電磁分析預測技術方法工作手冊》共七章,第一章“地震電磁學概述”簡要介紹了地震電磁學研究內容,其分類體現了本手冊的...
地震電磁學,地球動力學 研究方向 地震電磁模擬實驗,地幔對流和電阻率層析成像 代表作品 承擔的科研項目(課題):(1)2009.02~2011.12:973項目子課題,環赤道和西太平洋地震帶關係研究。負責 (2)2010.07~2012.12:地震動力學重點...
《地震》創刊於1981年,是由中國地震局主管,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中國地震學會地震預報專業委員會、中國地震學會地震流體專業委員會、中國地震學會地震電磁學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的學術性期刊。據2018年11月《地震》官網顯示,第七屆《...
徵文範圍如下: 天線,雷電及防雷技術,信號完整性,電波傳播,電磁干擾源,抗擾度及敏感度,電磁場理論,空間(宇宙)電磁學,電波暗室及混響室,傳輸線,地震電磁學,TEMPEST,耦合與串擾,計算電磁學,吸波材料,電磁環境及E3工程,建模...
第2章 電磁兼容學科的研究對象 2.1 人為雜波 2.2 共用走廊內各種公用事業設備間的相互影響 2.3 重影問題 2.4 核電磁脈衝 2.5 空間飛行器的電磁兼容問題 2.6 電磁兼容預測 2.7 地震電磁學 2.8 無線電通信技術中的電磁...
譚大誠,1963年,男,四川成都市人,蘭州地震研究所高級工程師。1997年畢業於蘭州地震研究所固體地球物理專業,獲理學碩士學位;2000年聘為蘭州地震研究所高級工程師,中國地震學會地震電磁學專業委員會第3、4、5屆委員,全國地電台網技術...
主要從事地震前兆觀測方法與觀測技術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地震電磁學觀測技術研究與套用。長期從事地電場、地電阻率、電磁擾動等地震電磁觀測手段的觀測原理與機理研究、觀測方法與觀測技術標準化研究、主要影響因素調查分析與研究、觀測儀器...
研究領域主要為地震電磁學理論、地電場觀測中受干擾數據的分析和處理、地震電磁異常信號的機理研究(數值模擬)、以及地電阻率、地電場觀測資料在地震預測中的套用方法研究等。科研工作及獲獎情況 曾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國家科技支撐...
吳迎燕,女,雲南省普洱市人,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副研究員。現任職稱(職務):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副研究員,博士學歷 1.任中國地球物理學會信息技術專業委員會委員,秘書 2.任中國地震學會地震電磁學專業委員會委員,秘書 教...
“電磁場與無線技術”與其他學科的相互融合,形成了電磁兼容與環境電磁學、生物電磁學、材料電磁學、地震電磁學等新興邊緣學科,表現出該專業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該專業旨在培養具有堅實的電磁場理論與工程基礎,較強的射頻、微波電路與系統...
強電線對弱電線的容性耦合、感性耦合和阻性耦合;電磁環境對人類及生態的影響;電磁兼容可行性研究;電磁兼容性設計及測試;電磁環境預測;城市電磁環境監測;計算機電磁能量泄射機理;天線與散射體性能;電磁場分布數學模型、地震電磁學等...
系統開展了地震遙感監測技術、數據處理和地震遙感機理研究;建立了綜合性多源遙感地震套用模型並震例檢驗;開展了地震電離層耦合機理研究以及地震電離層前兆統計特徵分析,突破了衛星電磁觀測理論和技術瓶頸;提出並全面主持中國首顆地球物理遙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