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能(seismic energy)是指地震發生時釋放出來的能量。它們絕大部分以機械能(岩石破裂和位移)和轉換為熱能的形式存在於震源區,少部分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外傳播。
地震釋放的能量決定地震震級。震級相差1級,能量相差32倍。目前地球上最大地震的震級為9.5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地震能
- 外文名:seismic energy
- 釋義:指地震發生時釋放出來的能量
- 測量:目前還不能直接測量
地震能(seismic energy)是指地震發生時釋放出來的能量。它們絕大部分以機械能(岩石破裂和位移)和轉換為熱能的形式存在於震源區,少部分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外傳播。
地震釋放的能量決定地震震級。震級相差1級,能量相差32倍。目前地球上最大地震的震級為9.5級。
地震能(seismic energy)是指地震發生時釋放出來的能量。它們絕大部分以機械能(岩石破裂和位移)和轉換為熱能的形式存在於震源區,少部分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外傳播。...
式中,M為震級;E為地震能量,用焦(J)表示。根據上式,可推導出:即:地震震級每提高一級,地震能量提高約31.6倍;地震震級每提高兩級,地震能量提高1000倍;...
全球的地震分布很不均勻,存在著一些震中密集的地帶,即地震帶。在地震帶外,地震很少,且分布零散。地震帶的存在與一定的地質構造相關,全球地震最頻繁的區域分布在板塊...
地震可按照震源深度分為淺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公里範圍內的地震,叫做淺源地震。淺源地震的發震頻率高,占地震總數的72.5%,所釋放的地震能...
地震釋放的能量決定地震震級。震級相差1級,能量相差32倍。目前地球上最大地震的震級為9.5級。...
地震又稱地動、地振動,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振動,期間會產生地震波的一種自然現象。地球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造成板塊邊沿及板塊內部產生錯動和...
地震震級是通過儀器給出地震大小的一種量度,考慮到地震波在傳播過程中的衰減,震級的測定需要考慮地震深度和震中距離。現在測定地震是依靠儀器記錄的地震波。取不同...
地震預測是根據對地震規律的認識,預測未來地震的時間、地點和強度。實現地震預測的基礎是認識地震孕育的物理過程及在此過程中地殼岩石物理性質和力學狀態的變化。有些...
地震作用是建築抗震設計的基本依據,是結構抗震設計能否取得安全與經濟完美協調效果的前提。遵照結構抗震動力學和地震工程學的原理,正確、合理地根據實際地震、地質條件...
地震波(seismic wave)是由地震震源向四處傳播的振動,指從震源產生向四周輻射的彈性波。按傳播方式可分為縱波(P波)、橫波(S波)(縱波和橫波均屬於體波)和面波(...
地震成因是地震學科中的一個重大課題。目前有如大陸漂移學說、海底擴張學說等。現在比較流行的是大家普遍認同的板塊構造學說。1965年加拿大著名地球物理學家威爾遜...
在特定的地區因某種地殼外界因素誘發而引起的地震,稱為誘發地震。...... 人類活動引起的局部地區異常地震活動稱為人為誘發地震,簡稱誘發地震。目前已發現的能誘發地震...
地震是地殼的一種運動形式。但是,地殼為什麼會 運動,是怎么運動的,為什麼會產生象地震這樣的運動?現 代科技儘管展示了堅韌不拔的努力,但結局並不理想,所有 觀點...
構造地震亦稱“斷層地震”。地震的一種,由地殼(或岩石圈,少數發生在地殼以下的岩石圈上地幔部位)發生斷層而引起。地殼(或岩石圈)在構造運動中發生形變,當變形超出...
地震學(seismology),研究固體地球介質中地震的發生規律、地震波的傳播規律以及地震的巨觀後果等課題的綜合性科學。固體地球物理學的一個分支。...
地震預報是對未來破壞性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和震級及地震影響的預測,是根據地震地質、地震活動性、地震前兆異常和環境因素等多種手段的研究與前兆信息監測所進行的...
地震級數是里氏地震規模地震強度大小的一種度量,根據地震釋放能量多少來劃分。目前國際上一般採用美國地震學家查爾斯·弗朗西斯·芮希特和賓諾·古騰堡(Beno Gutenberg...
地震次聲波,人耳聽不到,是造成地震破壞的主要物理量。...... 高空大氣湍流產生的次聲波能折斷萬噸巨輪上的桅桿,能將飛機撕得四分五裂;地震或核爆炸所激發的次...
地震前,在自然界發生的與地震有關的異常現象,我們稱之為地震前兆,它包括微觀前兆和巨觀前兆兩大類。常見的地震前兆現象有:地震活動異常、地震波速度變化、地殼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