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
- 外文名:State Key Laboratory of Geological Processes and Mineral Resources
-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魯磨路388號
- 地址:北京海淀區學院路29號
機構歷史,學科前沿,研究重點,學術支撐,
機構歷史
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在整合中國地質大學原有6個部級重點實驗室基礎上,依託地質學和資源勘查工程兩個國家重點學科組建的,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均有機構設定。2004年9月申請並通過了科技部實驗室建設立項,2005年1月通過了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計畫並正式進入建設期,同年5月,實驗室接受了國家科技部組織對地學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獲得良好實驗室成績,2008年1月通過了實驗室建設期驗收,在2015年5年一次的全國地學領域4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過程中,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取得優秀成績,在高校地學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排名第二。現任學術委員會主任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綿平教授,實驗室主任為長江學者成秋明教授。
學科前沿
現有礦產資源的保有儲量和持續供應能力不足,將嚴重製約我國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加強礦產資源綜合研究勢在必行。儘管目前在岩石圈演化、礦產資源形成和分布、礦產資源勘查與評價等相關學科各自方向的研究已達到了一定的水平,然而在多種尺度上,以地球系統科學觀為指導,開展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的形成過程、分布規律和勘查評價的綜合探索,卻仍有諸多懸而未決的科學問題,涉及大量交叉學科的複雜課題,因而成為當今地球科學領域中的“大科學”(Big Science)問題。為緩解國家所面臨的礦產資源供需的突出矛盾,努力實現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研究領域的重大突破,本實驗室擬集中優勢力量攻克以下關鍵科學問題:①在深入研究岩石圈物質組成、結構和演化的基礎上,揭示成礦背景;②在詳細分析地球層圈相互作用的基礎上,揭示成礦作用的複雜性和成礦動力學;③在細緻剖析成礦系統及其控制因素的基礎上,把握礦產資源分布規律;④以現代地球探測手段和空間信息技術為支撐,發展礦產資源勘查與評價的理論、方法和技術。
研究重點
面向國家對戰略緊缺礦產資源的迫切需求,選擇我國具有不同成礦條件的“中央造山帶”、“三江成礦帶”等典型地區作為野外實驗研究基地,重點研究岩石圈物質組成、結構、時空演化、層圈相互作用及其對礦產資源形成和分布規律的制約等重大科學問題,發展現代地球探測和空間信息技術,建立新的礦產資源快速勘查和評價理論、技術和方法體系,為大型礦集區、大型-超大型礦床發現和區域礦產資源潛力評價,保障戰略性礦產資源持續供應,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
學術支撐
實驗室的建設優勢是:中國地質大學是著名的以地球科學為特色的多科性大學,相關學科整體水平居國內前列,部分學科達到了國際水平,實驗室所支撐的“地質學”和“礦產資源與地質工程”兩個一級學科在整體水平、學術隊伍、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學術聲譽綜合排名位居同類學科全國第一,已成為培養地學高層次人才的搖籃,是承擔國家及部門地學重大科研任務和開展國際交流的基地。實驗室在地質過程與成礦作用、成礦系統與礦產資源分布規律、礦產資源勘查與評價理論和方法技術領域成果頗豐,在國內外地質學界有重大影響。目前正向著溫家寶總理指出的“將中國地質大學辦成地球科學領域世界一流大學”的辦學目標邁進。將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成為國家重點實驗室是進一步促進學科交叉發展,提升整體研究水平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舉措。 我們有信心、有能力繼續發揮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科學多學科交叉、雄厚的研究基礎、源源不斷的人才資源、開放流動的科研環境、寬鬆自由的學術氛圍、先進的實驗儀器設備等方面的優勢,緊緊圍繞國家戰略目標和地學前沿,繼續保持實驗室在相關領域的國際先進地位,將其建設成為開放流動的國家科技創新和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
四個國家重點學科是:“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地球化學”、“礦產普查與勘探”和“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六個部級重點實驗室是:教育部“岩石圈構造、深部過程及探測技術重點實驗室”、“地下信息探測技術與儀器重點實驗室”和國土資源部“資源定量評價與信息工程重點實驗室”、“殼幔體系組成、物質交換及動力學開放研究實驗室”、“岩石圈構造及動力學開放實驗室”、“非傳統礦產資源開放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