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觀察點

地質觀察點

地質觀察點(geological observation station,geological observation point)簡稱地質點(geological station),是進行野外觀察、研究地質現象的地點。

其位置應著重選擇在地質界線、礦體、蝕變岩石露頭、礦化點、斷層、褶皺、水文地質、地貌等重要地質現象的地點。在區域地質調查中分為界線點、構造點、岩性控制點、地貌點等。地質觀察點的布置和密度,以能控制各種地質界線和地質體,滿足地質調查的目的和要求為原則,一般取決於地質調查的比例尺、地質複雜程度和覆蓋程度等。在地質觀察點之間也要進行地質現象的觀察與記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地質觀察點
  • 外文名:geological observation station
  • 簡稱:地質點
  • 釋義:野外觀察、研究地質現象的地點
  • 學科:地質學
  • 位置選擇:地質界線、礦體等
觀察點分類,布置原則與要求,

觀察點分類

觀察點分為四類:(1)地質點。控制地質界線和地質要素的位置,觀察和描述地層、岩石、構造、礦產、地貌和第四系沉積物。(2)構造點。測定標誌層或輔助標誌層的位置、高程和產狀,輔助標誌層與標誌層之問的地層厚度,同時描述該點的地質、構造特徵。(3)觀察描述油氣苗的特徵點。(4)水文地質點。觀察描述泉、井、河、湖等地質特點並測量與水文有關的數據。

布置原則與要求

觀察點的布點應以能控制地質界線和地質要素為原則,一般布置在:(1)填圖單位的界線;(2)標誌層和輔助標誌層的頂面或底面;(3)化石點、油氣苗點、水文點、採樣點;(4)代表性產狀要素測量點;(5)褶皺軸線、高點、傾沒端、轉折端;(6)斷層點;(7)代表性節理、片理的測量統計點;(8)岩漿岩接觸帶和內部相帶界線;(9)探坑、探槽和淺井的位置;(10)礦化現象、蝕變帶、礦體帶等。
觀察點在觀察路線上的點距取決於調查比例尺和設計要求,一般要求相當於圖上1cm填圖比例尺相對應的距離,地質構造複雜應加密,簡單可放稀。
觀察點的標繪力求準確,允許誤差不超過野外手圖比例尺圖面上的1mm。標繪方法分為目測法、後方交會法、經緯儀或衛星定位儀測定法、航片或衛片刺點法等。後方交會法用地質羅盤三點交會,方位間的夾角要求大於45。經緯儀或衛星定位儀測定法用於詳查和細測、林區、荒漠區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