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紀年

地質紀年

地質時代是指地球上各種地質事件發生的時代,它包含兩方面含義:其一是指各地質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稱為相對地質年代;其二是指各地質事件發生的距今年齡,由於主要是運用同位素技術,稱為同位素地質年齡。這兩方面結合,才構成對地質事件及地球、地殼演變時代的完整認識,地質年代表正是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地質紀年
  • 外文名:Geological dating
  • 實質:地質事件發生的時代
  • 包含:相對地質年代和同位素地質年齡
  • 檢測技術同位素技術
  • 統一結合:地質年代表
劃分,地層系統,太古宇,特徵,代表性的地層,礦產,元古宇,顯生宇,地質年代,太古宙,元古宙,顯生宙,第四紀名稱來歷,

劃分

地質年代的劃分和研究,是通過岩石和化石的歷史來確定的。
地質紀年
地質年代最大的單位稱為“宙”,往下依次分為代、紀、世。它們對應的地層或地質紀錄則稱為宇、界、系、統。
描述時間的時候,用“早、中、晚”;而描述空間(地層順序)的時候,就用“下、中、上”。時間再往下還可細分到期、時,對應地層稱為階、時帶。

地層系統

地殼是由一層一層的岩石構成的。
這種在地殼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各種成層岩石(包括鬆散沉積層)及其間的非成層岩石的系統總稱,叫做地層系統。“宇”、“界”、“系”、“統”分指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一級、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
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一級是“宇”,分為隱生宇(現已該稱太古宇和元古宇)和顯生宇。

太古宇

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一個宇,指太古宙時期所形成的地層系統。舊稱太古界、始生界,原屬隱生宇(隱生宇後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宇或元古宇)。中國的太古宇分為古太古界、中太古界和新太古界,主要出露於華北地層區。

特徵

它的主要特徵是中基性火山岩、變質超基性岩和凝灰岩的廣泛發育,很少有碳酸鹽岩石。

代表性的地層

(1)辛巴威克拉通的塞巴奎群(>35億年)和布拉瓦納群(26億~27億年);
(2)南非卡普瓦爾克拉通的史瓦濟蘭系翁韋瓦克特群(>35億年)、無花果群(29億年)和木迪群;
(3)印度地盾的半島片麻岩(33.6億年)、比爾沃拉超群(32億~25億年);
(4)西伯利亞地台的阿爾丹群(33億年);
(5)東歐地台波羅的地盾的白海雜岩(35億~30億年)、科拉群(27億年)、薩姆岩系(27億年)、烏克蘭地盾的坎斯克—維爾霍夫群(35億年);
(6)南美亞馬孫克拉通的伊瑪塔卡雜岩(34億~27億年);
(7)北美地台的斯蒂爾瓦特雜岩(27.5億年)、科切欽格群(30億年)、阿比提比群(>30億年)、卡迪拉克群(>27億年)、塔津群(>27億年)等;
(8)澳大利亞皮爾巴拉地塊的瓦拉伍納群(34.5億年)、喬治溪群和惠姆溪群(29.5億年)等。
根據岩性、建造特徵,並結契約位素年齡值,中國華北的阜平群、桑乾雜岩群、泰山岩群、登封岩群和東北南部的鞍山群均屬太古宇,組成了中朝地台的基底。揚子地台北緣魚洞子岩群和塔里木北緣托格拉克布拉克雜岩也屬太古宇。太古宇與元古宇之間一般為明顯的角度不整合關係。

礦產

太古宇中的綠岩帶是重要的含礦帶,條帶狀鐵英岩和綠岩帶金礦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另外還有銅、鉛、鋅、鎢、錫、砷、硫、鉻、鎳和蛇紋石、石棉、菱鎂礦滑石重晶石剛玉等礦產。

元古宇

Proterozoic Eonothem
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二個宇。元古宙時期所形成的地層系統。舊稱元古界,原屬隱生宇(隱生宇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宇和元古宇)。

顯生宇

Phanerozoic Eonothem
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三個宇。顯生宙時期所形成的地層系統。顯生宇可分為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
古生界 
Paleozoic erathem
顯生宇的第一個界。古生代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分為寒武系、奧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和二疊系。
寒武系Cambrian system
古生界的第一個系。寒武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奧陶系Ordovician System
古生界的第二個系。奧陶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志留系Silurian System
古生界的第三個系。志留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泥盆系Devonian System
古生界的第四個系。泥盆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石炭系Carboniferous System
古生界的第五個系。石炭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二疊系Permian System
古生界的第六個系。二疊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中生界
Mesozoic Erathem
顯生宇的第二個界。中生代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分為三疊系、侏羅系和白堊系。
三疊系Triassic System
中生界的第一個系。三疊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侏羅系Jurassic System
中生界的第二個系。侏羅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白堊系Cretaceous System
中生界的第三個系。白堊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新生界
Cenozoic Erathem
顯生宇的第三個界。新生代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分為古近系(下第三系)、新近系(上第三系)和第四系。
古近系Paleogene System 曾用名老第三系(Eogene System
新生界的第一個系。古近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可分為古新統、始新統和漸新統。
新近系Neogene System
新生界的第二個系。新近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可分為中新統和上新統。
第四系Quaternary System
新生界的第三個系。第四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它是新生代的最後一個系,也是地層系統的最後一個系。可分為更新統(下更新統、中更新統、上更新統)和全新統。

地質年代

地質,即地殼的成分和結構。
地質紀年
根據生物的發展和地層形成的順序,按地殼的發展歷史劃分的若干自然階段,叫做地質年代。“宙”、“代”、“紀”、“世”分指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級、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級是宙,分為隱生宙(現已該稱太古宙和元古宙)和顯生宙。

太古宙

Archean Eon
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個宙。約開始於40億年前,結束於2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球表面很不穩定,地殼變化很劇烈,形成最古的陸地基礎,岩石主要是片麻岩,成分很複雜,沉積岩中沒有生物化石。晚期有菌類和低等藻類存在,但因經過多次地殼變動和岩漿活動,可靠的化石記錄不多。舊稱太古代,原屬隱生宙(隱生宙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宙和元古宙)。

元古宙

Proterozoic Eon
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二個宙。約開始於25億年前,結束於5.7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殼繼續發生強烈變化,某些部分比較穩定已有大量含碳的岩石出現。藻類和菌類開始繁盛,晚期無脊椎動物偶有出現。地層中有低等生物的化石存在。舊稱元古代,原屬隱生宙(隱生宙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宙和元古宙)。

顯生宙

Phanerozoic Eon
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三個宙。顯生宙可分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代
Paleozoic era
顯生宙的第一個代。約開始於5.7億年前,結束於2.5億年前。分為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在這個時期里生物界開始繁盛。動物以海生的無脊椎動物為主,脊椎動物有魚和兩棲動物出現。植物有蕨類和石松等,松柏也在這個時期出現。因此時的動物群顯示古老的面貌而得名。
寒武紀Cambrian Period
古生代的第一個紀,約開始於5.7億年前,結束於5.1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陸地下沉,北半球大部被海水淹沒。生物群以無脊椎動物尤其是三葉蟲、低等腕足類為主,植物中紅藻、綠藻等開始繁盛。寒武是英國威爾斯的拉丁語名稱,這個紀的地層首先在那裡發現。
奧陶紀Ordovician Period
古生代的第二個紀,約開始於5.1億年前,結束於4.38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岩石由石灰岩和頁岩構成。生物群以三葉蟲、筆石、腕足類為主,出現板足鯗類,也有珊瑚。藻類繁盛。奧陶紀由英國威爾斯北部古代的奧陶族而得名。
志留紀Silurian Period
古生代的第三個紀,約開始於4.38億年前,結束於4.1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殼相當穩定,但末期有強烈的造山運動。生物群中腕足類和珊瑚繁榮,三葉蟲和筆石仍繁盛,無頜類發育,到晚期出現原始魚類,末期出現原始陸生植物裸蕨。志留紀由古代住在英國威爾斯西南部的志留人得名。
泥盆紀Devonian Period
古生代的第四個紀,約開始於4.1億年前,結束於3.55億年前。這個時期的初期各處海水退去,積聚後層沉積物。後期海水又淹沒陸地並形成含大量有機物質的沉積物,因此岩石多為砂岩、頁岩等。生物群中腕足類和珊瑚發育,除原始菊蟲外,昆蟲和原始兩棲類也有發現,魚類發展,蕨類和原始裸子植物出現。泥盆紀由英國的泥盆郡而得名。
石炭紀Carboniferous Period
古生代的第五個紀,約開始於3.55億年前,結束於2.9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氣候溫暖而濕潤,高大茂密的植物被埋藏在地下經炭化和變質而形成煤層,故名。岩石多為石灰岩、頁岩、砂岩等。動物中出現了兩棲類,植物中出現了羊齒植物和松柏。
二疊紀Permian Period
古生代的第六個紀,即最後一個紀。約開始於2.9億年前,結束於2.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殼發生強烈的構造運動。在德國,本紀地層二分性明顯,故名。動物中的菊石類、原始爬蟲動物,植物中的松柏、蘇鐵等在這個時期發展起來。
中生代
Mesozoic Era
顯生宙的第二個代。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約開始於2.5億年前,結束於6500萬年前。這時期的主要動物是爬行動物,恐龍繁盛,哺乳類和鳥類開始出現。無脊椎動物主要是菊石類和箭石類。植物主要是銀杏、蘇鐵和松柏。
三疊紀Triassic Period
中生代的第一個紀,約開始於2.5億年前,結束於2.0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質構造變化比較小,岩石多為砂岩、石灰岩等。因本紀的地層最初在德國劃分時分上、中、下三部分,故名。動物多為頭足類、甲殼類、魚類、兩棲類、爬行動物。植物主要是蘇鐵、松柏、銀杏、木賊和蕨類。
侏羅紀Jurassic Period
中生代的第二個紀,約開始於2.05億年前,結束於1.3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有造山運動和劇烈的火山活動。由法國、瑞士邊境的侏羅山而得名。爬行動物非常發達,出現了巨大的恐龍、空中飛龍和始祖鳥,植物中蘇鐵、銀杏最繁盛。
白堊紀Cretaceous Period
中生代的第三個紀,約開始於1.35億年前,結束於6500萬年前。因歐洲西部本紀的地層主要為白堊岩而得名。這個時期里,造山運動非常劇烈,我國許多山脈都在這時形成。動物中以恐龍為最盛,但在末期逐漸滅絕。魚類和鳥類很發達,哺乳動物開始出現。被子植物出現。植物中顯花植物很繁盛,也出現了熱帶植物和闊葉樹。
新生代 
Cenozoic Era
顯生宙的第三個代。分為古近紀(老第三紀)、新近紀(新第三紀)和第四紀。約從6500萬年前至今。在這個時期地殼有強烈的造山運動,中生代的爬行動物絕跡,哺乳動物繁盛,生物達到高度發展階段,和現代接近。後期有人類出現。
古近紀Paleogene Period
新生代的第一個紀(舊稱老第三紀、早第三紀)。約開始於6500萬年前,結束於2300萬年前。在這個時期,哺乳動物除陸地生活的以外,還有空中飛的蝙蝠、水裡游的鯨類等。被子植物繁盛。古近紀可分為古新世、始新世和漸新世,對應的地層稱為古新統、始新統和漸新統。
新近紀Neogene Period
新生代的第二個紀(舊稱新第三紀、晚第三紀)。約開始於2300萬年前,結束於160萬年前。在這個時期,哺乳動物繼續發展,形體漸趨變大,一些古老類型滅絕,高等植物與現代區別不大,低等植物硅藻較多見。新近紀可分為中新世和上新世,對應的地層稱為中新統和上新統。
第四紀Quaternary Period
新生代的第三個紀,即新生代的最後一個紀,也是地質年代分期的最後一個紀。約開始於160萬年前,直到今天。在這個時期里,曾發生多次冰川作用,地殼與動植物等已經具有現代的樣子,初期開始出現人類的祖先(如北京猿人、尼安德特人)。第四紀可分為更新世(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對應的地層稱為更新統(下更新統、中更新統、上更新統)和全新統。

第四紀名稱來歷

最初人們把地殼發展的歷史分為第一紀(大致相當前寒武紀,即太古宙元古宙)、第二紀(大致相當古生代和中生代)和第三紀3個大階段。相對應的地層分別稱為第一系、第二系和第三系。
1829年,法國學者德努瓦耶在研究巴黎盆地的地層時,把第三繫上部的鬆散沉積物劃分出來命名為第四系,其時代為第四紀。
隨著地質科學的發展,第一紀和第二紀因細分成若干個紀被廢棄了,僅保留下第三紀和第四紀的名稱,這兩個時代合稱為新生代。現第三紀已分為古近紀和新近紀,故僅留有第四紀的名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