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大循環是指結晶岩石礦物在外力作用下發生風化變成細碎而可溶的物質,被流水搬運遷移到海洋,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變成沉積岩,當地殼上升,沉積岩又露出海面成為陸地,再次經受風化淋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地質大循環
- 外文名:macro-geological cycle
- 所屬學科:土壤學
- 作用:參與了土壤的形成
內容,海陸間物質循環變化過程:,大洋底部物質與地幔物質間的循環變化過程,地質大循環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地質大循環對地貌形態的影響,地質大循環對土壤發育的影響,地質大循環對礦產資源的影響,地質大循環與土壤的形成,
內容
地質大循環是“物質的地質大循環”的簡稱,又稱“物質的地質淋溶過程”。系指在大陸和海洋之間進行的物質循環過程。陸地表面的岩石,經風化作用變成細碎顆粒,並釋放出可溶性物質。部分碎粒和可溶性物質,經降水沖刷和淋溶,隨流水最終流入海洋,沉積至洋底,形成各種沉積岩。在漫長地質年代裡,由於地殼運動和海陸變遷,海洋底層的岩石又上升為陸地,岩石再次遭受風化。這個時間極長、範圍極廣的過程,稱為物質的地質大循環。它是生物小循環的基礎,但它形成的僅僅是成土母質。
海陸間物質循環變化過程:
陸地表面的岩石,經過風化變成碎細物質,並釋放出可溶性物質.這些碎細物質和可溶性物質經雨水沖刷和淋溶,隨水流經江河注入海洋,形成各種沉積岩.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有的海底沉積岩由於地殼運動隆起抬升形成新的陸地,經過風化、淋溶、搬運、沉積形成新的海底岩石,這樣周而復始的循環過程。
大洋底部物質與地幔物質間的循環變化過程
地質大循環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
地質大循環對地貌形態的影響
地質大循環中的內力和外力塑造地表形態,從而形成高低起伏的地表形態,因此產生了各種不同的地理環境。如青藏高原在幾千萬年是一片汪洋大海,再如,黃土高原的形成與其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
地質大循環對土壤發育的影響
以岩石的風化過程和風化產物的淋溶過程與土壤形成的關係最為密切。風化過程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主要表現為原生礦物的分解和次生粘土礦物的合成。淋溶過程使有效養分向土壤下層和土體以外移動,而不是集中在表層,具有促進土壤物質更新和土壤剖面發育的作用。不同的岩石會發育不同的土壤,會對地理環境產生不同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