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蘇木

地蘇木

地蘇木,中藥名。為金星蕨科植物披針新月蕨Pronephrium penangianum( Hook.)Holtt.的根莖及全草。分布於中南、西南及陝西、甘肅、江西等地。具有活血除濕之功效。常用於跌打腰痛,血凝氣滯。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地蘇木
  • 別稱:過山龍、蕨萁鑽石黃、雞血蓮、散血蓮、鳳尾七
  • :植物界
  • :蕨類植物門
  • :蕨綱
  • :真蕨目
  • :金星蕨科
  • :新月蕨屬
  • :披針新月蕨
  • 分布區域:中南、西南及陝西、甘肅、江西
  • 採收時間:秋季
  • 毒性:無毒
  • 用量:內服:煎湯,9-18g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性狀鑑別,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根莖及全草。

性味

味苦、澀,性涼。

歸經

歸肝經。

功效

活血除濕。

主治

跌打腰痛,血凝氣滯。

相關配伍

治跌打損傷:地蘇木30g。泡白酒半日後即可飲,每次10-20ml;外用適量搽傷處。(《萬縣中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8g;或浸酒。

採集加工

秋季採收。

形態特徵

植株高1-2米。根狀莖長而橫走,褐棕色,粗可達1.2厘米,偶有一二棕色的披針形鱗片。葉遠生;葉柄長可達1米,基部粗約7毫米,褐棕色,向上漸變為淡紅棕色,光滑;葉片長圓披針形,長40-80厘米,寬25-40厘米,奇數一回羽狀;側生羽片10-15對,斜展,互生,有短柄,闊線形,中部以下的長20-30厘米,寬2-2.7厘米,漸尖頭,基部闊楔形,邊緣有軟骨質的尖鋸齒,或深裂成齒牙狀,上部的羽片略縮短,頂生羽片和中部的同形同大,柄長約1厘米,葉脈下面明顯,側脈近平展,並行,小脈9-10對,斜上,先端聯結,在側脈間基部形成一個三角形網眼,並由交結點向上伸出外行小脈,和其上的小脈交結點相連(有時中斷),形成2列狹長的斜方形網眼,頂部2-3對小脈分離,伸達葉邊。葉乾後紙質,褐色或紅褐色,遍體光滑。孢子囊群圓形,生於小脈中部或中部稍下處,在側脈間排成2列,每行約6-7枚,無蓋。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00-3600m的疏林下或路邊。分布於中南、西南及陝西、甘肅、江西等地。

性狀鑑別

根狀莖長而橫走,粗壯,堅硬,徑達1cm,黑褐色,有縱槽溝。纖維根黑褐色,密被棕色柔毛。羽狀複葉,葉片披針形或矩圓狀披針形,紙質。孢子囊群圓形,近側脈著生排成兩行;無囊群蓋;孢子兩面形。

相關論述

1、《四川常用中草藥》:“散瘀血,除濕。治跌打腰痛,血凝氣滯。”
2、《貴州藥植目錄》:“治勞傷,痢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