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菍果

地菍果

地菍果,中藥名。為野牡丹科植物地菍Melastoma dodecandrum Lour.的果實。分布於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貴州等地。具有補腎養血,止血安胎之功效。常用於腎虛精虧,腰膝酸軟,血虛萎黃,氣虛乏力,經多,崩漏,胎動不安,陰挺,脫肛。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地菍果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桃金孃目
  • :野牡丹科
  • :野牡丹屬
  • :地菍
  • 分布區域: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貴 州等地
  • 採收時間:7-9月
  • 用量:內服:煎湯,10-30g
  • 毒性:無毒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果實。

性味

味甘,性溫。

歸經

歸腎、肝、脾經。

功效

補腎養血,止血安胎。

主治

腎虛精虧,腰膝酸軟,血虛萎黃,氣虛乏力,經多,崩漏,胎動不安,陰挺,脫肛。

相關配伍

1、治貧血,月經過多,功能性子宮出血,胎動不安:地菍果15-30g。水煎服。(《廣西本草選編》)
2、治脫肛,子宮脫垂:地菍果60g,紅糖30g。煎水沖雞蛋2個,早晨空腹服。每日1劑,連服1星期。(《安徽中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30g;或浸酒。

採集加工

7-9月果實成熟時分批採摘採收,曬乾。

形態特徵

地菍,又名紫茄子、山辣茄、庫盧子、地櫻子、地枇杷。矮小灌木,高10-30cm。莖匍匐上升,逐節生根,分枝多,披散,地上各部被糙伏毛。葉對生;葉柄長2-6mm;葉片堅紙質,卵形或橢圓形,長1-4cm,寬0.8-3cm,先端急尖,基部廣楔形,全緣或具密淺細鋸齒;基出脈3-5條。聚傘花序頂生,有花1-3朵,基部有葉狀總苞2;花梗2-10mm;花5數,花萼管長約5mm,被糙伏毛,毛基部膨大呈圓錐狀,有時2-3簇生,裂片披針形,長2-3mm,邊緣具刺毛狀緣毛,裂片間具1小裂片;花瓣淡紫色至紫紅色,菱狀倒卵形,上部略偏斜,長1.2-2cm,寬1-1.5cm,先端有1束刺毛,被疏緣毛;雄蕊5長5短,長者藥隔基部延伸,彎曲,末端具2小瘤;短者藥隔不伸延,藥隔基部具2小瘤;子房下位,先端具刺毛。蒴果壇狀球形,平截,近先端略縊縮,肉質,不開裂,長7-9mm,直徑約7mm,宿存萼被糙伏毛。花期5-7月,果期7-9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250m以下的山坡矮草叢中,為酸性土壤常見的植物。分布於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貴州等地。

相關論述

1、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補血安胎。主治孕婦貧血,胎動不安,月經過多。”
2、《安徽中草藥》:“補中益氣。治脫肛,子宮脫垂。”
3、《廣西本草選編》:“活血補血,固澀。治貧血,月經過多,功能性子宮出血。”
4、《廣西民族藥簡編》:“補腎益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