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普網是由中國地質調查局地學文獻中心牽頭建設的網站,於2024年1月正式上線運行。
基本介紹
- 網站名稱:地球科普網
- 上線時間:2024年1月
地球科普網是由中國地質調查局地學文獻中心牽頭建設的網站,於2024年1月正式上線運行。
地球科普網是由中國地質調查局地學文獻中心牽頭建設的網站,於2024年1月正式上線運行。網站簡介地球科普網是中國地質調查局官方科普網站,由原地質調查科普網改版升級而成。新上線的地球科普網突出基礎性、公益性,以“認識地球從這...
對流層(troposphere),是指最接近地球表面的一層大氣,也是大氣的最下層,密度最大,所包含的空氣品質幾乎占整個大氣質量的75%,以及幾乎所有的水蒸氣及氣溶膠。定義 地球的對流層是最接近地球表面的一層大氣,集中了約75%的大氣的質量和90%以上的水汽質量。對流層由於受到地面森林、湖泊、草原、海灘、山嶺等不同...
晨昏線即晨昏圈,是指地球上晝半球和夜半球之間的分界線,是地球的大圓圈。春秋二分,全球晝夜等長;冬夏二至,它同經線交角最大,全球晝夜長短差值最大,由於大氣折光作用和太陽視半徑的存在,它實際上比大圈略小。介紹 晨昏線指地球上迎著太陽的晝半球與背著太陽的夜半球之間的分界線,也稱晨昏圈。晨昏圈把它...
月球背面是月球永遠背對地球的那一面。月球背面的第一張影像由前蘇聯的月球3號太空船在1959年拍攝,而人類直到1968年的阿波羅8號任務環繞月球時,才直接用眼睛看見月球背面。月球背面的地形主要為一大堆起伏不平的撞擊坑,如太陽系第二大的撞擊坑,南極的南極-艾特肯盆地,而平坦的月海則相對較少。在月球背面,來自...
當從太空望向地球時,可看到南北極的地形完全不同。南極是一塊廣大的陸塊,面積約1261萬平方公里,稱做南極洲;而北極則是一片汪洋,面積約1409萬平方公里,稱做北冰洋。從數據我們可以發現它們的大小十分相近。北極海深約1200公尺,是世界上最淺的海;相反地,南極大陸的標高則平均在1500公尺左右。南極大陸幾乎都...
地球科學(Geoscience),7大基礎學科之一,是以地球系統(包括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日地空間)的過程與變化及其相互作用為研究對象的基礎學科,包括地質學、地理學,以及其它衍生學科。地球科學是一個大題目,縱橫幾萬里,上下數億年,幾乎輻射到自然科學的其他各個領域。對地球的認識同世界各民族的起源、...
北極(英文:Arctic;法文:Arctique;德文:Arktis),指地球自轉軸的北端,也就是北緯90°的那一點。北極地區是指北極附近北緯66°34′北極圈以內的地區。北冰洋是一片浩瀚的冰封海洋,周圍是眾多的島嶼以及北美洲、歐洲和亞洲北部的沿海地區。北極地區的氣候終年寒冷。冬季,太陽始終在地平線以下,大海完全封凍結冰...
冰河時期(Ice Age)又稱冰川期,指地球在某些年代裡陸地和海洋都被冰層覆蓋的時期。這些冰封地帶比現在受冰封的地域廣闊得多。特徵 在冰河時期,冰層覆蓋了世界上大片土地,這些地區的氣候非常寒冷;海洋里有很多冰塊,地面也凝結了厚厚的冰。同時,由於較多水分儲在冰塊中,各地的海平面便較低了。冰河時期時間可以...
生物圈(biosphere),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現並感受到生命活動影響的地區,是地表有機體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環境的總稱,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層。它也是人類誕生和生存的空間。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生物圈是自然災害主要發生地,它衍生出環境生態災害。生物圈是地球上凡是出現並感受到生命活動影響的地區,是...
地球自轉:地球繞自轉軸自西向東的轉動,從北極點上空看呈逆時針旋轉,從南極點上空看呈順時針旋轉。地球自轉軸與黃道面成66.34度夾角,與赤道面垂直。地球自轉是地球的一種重要運動形式,自轉的平均角速度為 4.167×10度/秒,在地球赤道上的自轉線速度為465米/秒。地球自轉一周耗時23小時56分,約每隔10年自轉...
侏羅紀是恐龍的鼎盛時期,在三疊紀出現並開始發展的恐龍已迅速成為地球的統治者。各類恐龍濟濟一堂,構成一幅千姿百態的龍的世界。當時除了陸上的身體巨大的迷惑龍、梁龍、腕龍等,水中的魚龍和飛行的翼龍等也大量發展和進化。陸地上的生物 主要的草食性脊椎動物有原龍腳類和鳥盤目恐龍,以及類似哺乳類的小型爬行類。
地幔是地球的莫霍面以下、古登堡面(深2885km)以上的中間部分。其厚度約2850km,占地球總體積的82.3%,占地球總質量的67.8%,是地球的主體部分。從整個地幔叫以通過地震波橫波的事實看,它主要由固態物質組成。根據地震波的次級不連續面,以650km深處為界,可將地幔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兩個次級圈層。1.上地幔 ...
地殼運動(crustalmovement)是由於地球內部原因引起的組成地球物質的機械運動。地殼運動是由內應力引起地殼結構改變、地殼內部物質變位的構造運動,它可以引起岩石圈的演變,促使大陸、洋底的增生和消亡;並形成海溝和山脈;同時還導致發生地震、火山爆發等。我國古代的學者朱熹在《朱子語類》中寫到“嘗見高山有螺蚌殼,...
北極光,是出現於星球北極的高磁緯地區上空的一種絢麗多彩的發光現象,由來自地球磁層或太陽的高能帶電粒子流(太陽風)使高層大氣分子或原子激發(或電離)而產生。北極附近的阿拉斯加、北加拿大以及中國的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漠河市是觀賞北極光的最佳地點。現象簡介 極光(aurora)來源於拉丁文伊歐斯一詞。傳說伊歐斯是...
在空間站中要有人能夠生活的一切設施,空間站不具備返回地球的能力。1992年,中國政府就制定了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發展戰略,建成空間站是發展戰略的重要目標。2021年4月29日11時,長征五號B遙二運載火箭搭載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 發射升空。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訊息,台北時間2024年1月12...
木衛二(Europa,[juəˈrəupə],歐羅巴),在1610年被伽利略發現,是木星的第六顆已知衛星,是木星的第四大衛星,在伽利略發現的衛星中離木星第二近。木衛二是一個溫和的世界,其表面被冰層覆蓋,底層是一片海洋。科學家認為,地球海洋孕育了生命,而與地球有類似環境的木衛二,也有可能孕育生命。因此,...
全球水資源,從廣義上來說是指地球水圈內的水量總體。由於海水難以直接利用,因而我們所說水資源主要指陸地上的淡水資源。通過水循環,陸地上的淡水得以不斷更新、補充,滿足人類生產、生活需要。地球上的總水量有13.86億立方千米,這些水以液態、固態和氣態三種形式存在於地球表面、地下以及大氣中。地球水儲量 地球...
軌道周期是87.9691天,116天左右與地球會合一次,公轉速度遠遠超過太陽系的其它行星。水星是表面晝夜溫差最大的行星,大氣層極為稀薄無法有效保存熱量,白天時赤道地區溫度可達437°C,夜間可降至-172°C。水星的軸傾斜是太陽系所有行星中最小的(大約¹⁄度),但有最大的軌道偏心率。水星在遠日點的距離大約是...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位於地球的最內部。半徑約有3470km,主要由鐵、鎳元素組成,高密度,地核物質的平均密度大約為每立方厘米10.7克。溫度非常高,有4000~6800℃。地核的質量占整個地球質量的31.5%,體積占整個地球體積的16.2%。根據地震波的變化情況,發現地核也有外核、核心之別。內、外核的分界面,大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