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定義地球化
簡介
現在太空探索還處在萌芽階段,很多地球化的計畫還處在構想階段。從我們對自己世界的了解來看,人為影響改變自然環境是可行的,雖然在另一個行星上建造不受自然控制的類地球
生物圈的可行性還有待證明。很多人認為火星是最可行的地球化候選者。現在已有很多關於加熱火星表面、改變其大氣成分的研究,
NASA甚至還主持了一個有關的辯論。然而,從現在到主動地球化火星等其他天體之間,還存在著很大差距。地球化所需要的長時間、以及其可能性還有待探討。其他等待解決的問題包括倫理學, 物流管理, 經濟, 政治方面的考慮,以及改變地球外世界環境的具體方法。
行星工程
天文學家和科普作家
卡爾·薩根1961年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名為《行星金星》的文章,建議對金星實行行星工程。 薩根構想在金星的大氣中散布
藻類來吸收
二氧化碳,從而降低溫室效應,直到表面溫度降至“適宜”。30億年前,地球的大氣層也是以二氧化碳為主,後來由於藍綠藻和水分蒸發,才出現氫氣和氧氣的成分。後來的觀測發現由於金星大氣的質量太大,用藻類改變是不可能的。即使找到能在金星嚴酷乾燥的外大氣層生存的藻類,其從二氧化碳固定的有機物降落到高溫的內大氣層,又會被氧化成二氧化碳。
改造火星
1973年,薩根又在《Icarus》雜誌上發表文章名為《火星上的行星工程》,討論把火星改造成宜於人類居住的可能性[4] 三年後,NASA 的一個研究項目正式探討了行星工程的問題,但用的稱呼是“行星生態合成”(planet ecosynthesis)[5]。結論是在改造火星,使其成為一個能維持生命的可居住行星方面,目前不存在已知的障礙。 同年,研究項目中的一位科學家Joel Levine組織了第一個關於地球化(當時稱作“行星模擬”)的科學會議。
地球化座談會
1979年三月, 工程師、作家James Oberg在
休斯敦的月球與行星科學會議上組織了第一次“地球化座談會”。他在1981年把會議上提出的想法寫成了一本通俗書籍《新地球》[6]。1982年,行星學家Christopher McKay在《英國行星學會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為《地球化火星》的文章,這是“地球化”這一名詞首次被用於正式科學出版物中[7]。該文章討論了帶有自行調節的火星生物圈。1984年,James Lovelock和Michael Allaby出版了一本題為《綠化火星》的書[8],首次提出了在火星大氣中加入氟氯碳氫化合物以加熱火星的方法。
從1985年以來,Martyn J. Fogg 發表了幾篇關於地球化的文章,編輯了《英國行星學會雜誌》1991年的的一期地球化專版,並於1995年寫了一本書《地球化:行星的環境工程 》[9]。他還有一個專門討論地球化的網站地球化信息(英文).
區分地球化
Fogg用下列術語來區分地球化的不同方面:
行星工程: 用科技來影響一個行星的整體特性。
地球工程: 特用於地球的行星工程,不過僅包括影響全球的過程,例如改變全球變暖、大氣組成等。
地球化: 行星工程套用於改變地外行星的環境使其能夠支持生命。其最終目的是製造一個自主運行,能模擬地球生物圈全部功能,完全適於人類居住的環境。
天體物理工程: 比行星工程範圍更廣闊的可居住性工程。
他還提出了下列區分人類居住性的分類:
可居住行星: 環境類似地球,能夠支持人類舒適自由生存的行星環境。
生物可生存行星 : 行星表面的物理環境允許生物繁殖。如果這類行星本身沒有生命,則可以通過引入生物改變環境而不需要地球化。
易地球化行星: 不需要大量星際飛船或機器人資源,通過小規模行星工程就可以變成生物可生存的行星。
Fogg認為火星早年是一個易地球化行星,但其現在的環境要地球化困難很大。然而,火星是地球附近最適宜於地球化的一個。火星協會創始人Robert Zubrin 曾制定了一個人類永久定居火星和最終地球化的計畫。
地球化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個適合人類居住的生態環境。但有些研究人員聲稱,從經濟角度考慮太空站是合適的太空殖民手段。當然,如果納米技術和其他的化學技術繼續快速發展,地球化的過程可能從需要幾十個世紀加快到幾個世紀。但反過來,也可以利用這些技術改變人體生理,使人們不需要依賴現在地球上的氧氣/氮氣大氣成份和地球重力就能舒適生存。這些改變會減少地球化的需要或者使其變得容易。
維持地球生命的要求
其實維持生命只有一個最低的要求--能量來源。然而要使一個行星適合居住卻有很多地理、地化學和天體物理方面的要求,特別是要允許複雜的多細胞而不只是單細胞生物生存的話。
地球化的理論方法
建立大氣層
通過把行星上的可揮發物質加熱氣化,以及引用彗星撞擊分解。
轉換大氣成分
去除大氣
小局域地球化
雲頂殖民
增加熱量
將鋁化
PET薄膜製成的反照鏡放置在環火星軌道上,增加火星的總體日照與地表溫度,並蒸發水與乾冰以增強
溫室效應。而直接把光反射到極冠上會使這個方法更有效。
生產、釋放
鹵化碳亦可增厚大氣並加強吸收光照。鹵化碳(例如氟氯碳化合物(CFCs)和
全氟化碳(PFCs))是很強的溫室氣體,且能在大氣中保持長時間的穩定。這些氣體可由基因改造的好氧菌或是由遍布火星表面的工廠製造。
改變地表
反照率能使光照做更有效的利用。散布於地表的黑塵、
煤灰、暗色的微生物或
地衣,能讓更多光照在被反射至太空前就被地表吸收轉為熱能。能運用生物是特別吸引人的,因為它能自我繁殖。
牽引安全範圍下的小行星撞擊火星以增加熱量、提升星球質量、減少地球化居住後高密度小行星撞擊風險。
去除熱量
建設輻射罩
行星自轉速度
比較可行的地方
火星
總面積約與地球陸地一樣大,但太陽幅射只有地球一半,參見
改造火星。
金星
當前金星只有雲層頂端的居住環境是比較接近地球,將金星地球化需要幾個重要的變化:去除大部分大氣中的
二氧化碳和降低金星的500℃高溫。這些變化都是非常相關的,因為金星的超高溫是因為
溫室效應所造成的而溫室效應則是被大量的二氧化碳造成的,而且還必須解決其大氣壓力才有可能移民金星。
木衛二
木衛二(
歐羅巴)是一個地球化的潛在候選人。木衛二的一個優點是擁有液態水,因為液態水對引進複雜的生命是非常有幫助的。但是將木衛二地球化困難重重。木衛二在木星的輻射帶的正中,在其表面上的人類會在10分鐘之內死亡,這就需要建大的反輻射裝置(現在來說是不切實際的)。再說,這個衛星被厚厚的冰層覆蓋,要加熱的話就需要充足的
氧氣。
其他可能的地方
優缺點
優點
缺點
通俗文化
地球化是一個共同的概念在
科幻, 範圍從小說、電視、電影、電子遊戲及動漫畫。改變一個行星的概念為居住實際上在概念之前地球化,在著名的科幻作品中,以這個主題的有沙丘 (小說)、
火星三部曲、
水星領航員等。
參見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