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派鎮

地派鎮

地派鎮位於龍門縣西北部,東鄰龍田鎮,西接廣州市從化區,北靠新豐縣,南與龍潭鎮交界,距縣城約40公里,s353省道穿鎮而過。地派鎮下轄2個社區,11個村委會,共146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6273人(2017年)。全鎮總面積217.39平方千米(2017年),耕地面積11820畝,林地面積27.4萬畝,森林覆蓋率達84%。是典型“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區鄉鎮,也是龍門縣五大出口鎮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地派鎮
  • 外文名稱:Dipai Town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中國華南
  • 電話區號:0752
  • 郵政區碼:516800
  • 地理位置:龍門縣西北部
  • 面積:217.39平方千米(2017年)
  • 人口:16273人(2017年)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地派溫泉
  • 車牌代碼:粵L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資源狀況,人口,經濟,農業,林業,社會事業,文化教育,社會保障,文物古蹟,見龍圍與炮樓,廖金鳳墓,

歷史沿革

地派鎮因鎮駐地派圩得名。公元1636年—1643年(清崇德年間)形成地派圩,據龍門縣誌載:“因其地多以派名,故例呼之”。1950 年後建地派鄉,1960年成立地派公社,1984年改區,1986年建鎮。

地理環境

地派鎮地勢北高南低,四面環山,桂峰山海拔1085.7米,為全鎮最高點,是山高水冷、春回暖遲、秋冷得早的高寒山區地帶。
地派屬於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8℃,冬季有霜凍,年均降雨量2108.2毫米,雨量多集中在4~8月份。
地派鎮

資源狀況

礦產資源豐富,富含高嶺土、鉛鋅礦。
水力資源較豐富,已建成的小水電站有7座。土特產品有巴戟、茶葉、蜂蜜、豆腐、腊味、板栗等。

人口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9296

4933

4363
家庭戶戶數
2500
家庭戶總人口(總)
9110
家庭戶男
4782
家庭戶女
4328
0-14歲(總)
2569
0-14歲男
1353
0-14歲女
1216
15-64歲(總)
5983
15-64歲男
3264
15-64歲女
2719
65歲及以上(總)
744
65歲及以上男
316
65歲及以上女
428
戶口當地住在當地
8163
16273人(2017年)。

經濟

2001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11432萬元,比2000年增長4.8%,其中工業總產值7024萬元,農業總產值4408萬元;村委會集體經濟收入27萬元,比2000年下降10%,全鎮人均收入3032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1985萬元。
2002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11425萬元,與2001年相比基本持平,其中工業總產鎮6897萬元,農業總產值4528萬元;村委會集體經濟收入19.7萬元,比2001年下降27%,全鎮人均收入3160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3100萬元。
2005年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0309萬元,工農業總產值14255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8253萬元,農業總產值6002萬元;鄉鎮企業總收入10477萬元;稅收收入155.07萬元,上級撥入補助收入761萬元,財政支出749.6萬元。鎮府可支配財力80萬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4900萬元。
2016年,地派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8585萬元,同比增長12.8%;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4317元,同比增長11.5%;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49513萬元,同比增長17.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7865萬元,同比增長19.6%;固定資產投資35719萬元,其中工業投資27010萬元,同比增長65.7%,基礎設施7269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665萬元,同比增長16.5萬元;限額以上商業營業額34621萬元,同比增長18.9%;限額以上商業零售額12875萬元,同比增長12.3%;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72元,同比增長11.7%。
2017年,地派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2346萬元,同比增長3.7%;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4635元,同比減少1.2%;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40881萬元,同比增長21.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3739萬元,同比增長17%;固定資產投資22623萬元,其中工業投資22273萬元,同比減少17.5%,基礎設施11273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192萬元,同比增長16.4萬元;限額以上商業營業額32769萬元,同比減少5.3%;限額以上商業零售額16773萬元,同比增長10.6%;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38.2元,同比增長10.6%。

農業

地派鎮有耕地501.4公頃,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鎮委、鎮政府重視“三農”問題,對農業產業結構作了切合實際的調整。
減少糧食作物的種植面積,增加柑桔、三華李、反季節蔬菜的種植面積。種有柑桔220.6公頃,三華李254.5公頃,反季節蔬菜33.3公頃。
2002年創辦巴戟和三華李兩個生產基地,種植巴戟200公頃,三華李300公頃,突出創巴戟和三華李品牌,帶動農村經濟發展,農業農村經濟向基地化、規模化、產業化方向發展。

林業

地派鎮是個山區鎮,全鎮有宜林山地10400公頃,造林面積3666.7公頃,種植品種以杉木為主,森林覆蓋率95%。
鎮政府重視林業發展,改變過去單一的種植模式,加大林業的投入,規劃建設666.7公頃速生豐產林基地、666.7公頃竹子基地,加快林業的發展步伐。
已種植速生豐產林386.7公頃,竹子420公頃。 2001年產木材5000立方米,產值250萬元,2002年產木材3900立方米,產值195萬元,林業已成為全鎮經濟發展的一個新亮點。

社會事業

地派有初級中學1所,國小5所,幼稚園1所。衛生院1間,衛生站6個,敬老院1間,老人活動中心1間,有影劇院、電視槎轉台、廣播站、文化站,建有1座革命烈士紀念碑。
公路交通方便,有龍(門)塘(廣坳)、清(塘)大(坑)公路,各村委會通公路,公路總里程為36公里。開通程控電話,建有行動電話發射基站3座。

文化教育

2016年,我鎮投入130多萬元用於教育創強,著力抓好普及基礎教育工作,著力解決學生讀書難問題,實現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年輟學率為零,15周歲完成率100%;國中階段毛入學率100%,年輟學率為0.2%,17周歲完成率為99.2%,畢業率2013—2015學年分別為99.8%、99.7%、99.4%;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100%;學前一年教育毛入園率達90%;幼稚園、國小、中學各年級學生家長接受家長學校培訓達93%;15周歲以上的青壯年非文盲率達100%。

社會保障

2016年我鎮低保314戶860人,孤兒7人,孤老1人,五保58人,優撫對象25人,60歲以上退伍老兵55人,共發放資金400多萬元。同時做好自然災害、醫療救助等工作,發放各種補助資金35萬元。

文物古蹟

2008年11月18日,在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的《關於公布第五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中,見龍圍與炮台、廖金鳳墓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見龍圍與炮樓

見龍圍是公元1893年(清代光緒癸已)舉人、兩廣學務處查學員劉士驥的故居,占地面積2630平方米,始建於公元1824年(清道光四年),落成於公元1826年(道光六年),為三堂、二橫、一圍龍結構。
炮樓則位於龍圍的右側,這座4層高的炮樓始建於公元1853年(清鹹豐三年),落成於公元1857年(鹹豐七年)。炮樓是青磚砌築,呈方形,面寬17.7米,深16.5米。四角突出,平面呈欖核形。
見龍圍與炮樓見龍圍與炮樓

廖金鳳墓

廖金鳳(公元1238年-1307年),字叔祥,公元1259年(南宋開慶元年)進士,初授增城縣令,後官至太尉。宋亡後,廖金鳳隱居在龍門西林故里。
廖金鳳墓占地面積為80平方米,由墓堂、祭堂、拜堂三級組成,用花崗石、青磚築砌,台基有石刻浮雕圖案,保存尚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