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文學

地文學

地文學是指研究地球表面自然面貌及其成因,結構和相互關係的學科。

自然地理環境是人類社會生存的基礎,地文學的研究目的在於通過對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表層自然環境的評價、預測、規劃、管理、最佳化、調控,達到保護環境、合理利用環境,與環境協調共處,從而保障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地文學
  • 外文名:physiography
  • 又稱自然地理學
  • 研究目的:保護環境、合理利用環境等
  • 研究內容:研究地球表面自然面貌及其成因等
  • 屬於地理學科科目之一
概念,發展簡史,研究對象,研究內容,學科特點,

概念

地文學是指主要研究地文(地形)的區域特徵,劃分自然區( 地形區),並揭示地文( 地形) 發育( 地文期)的學科。

發展簡史

1650年瓦倫紐斯提出特殊地理學概念時,大致分為天文、地文,人文特徵3個方面內容。地文特徵即在每個區域內觀察到的位置、形狀、大小、地形、水文、植被、肥沃性、礦物與土壤、動物等,故相當於區域自然地理學。美國曾稱自然地理學為地文學。19世紀後半葉,專門的地形形態描述及形態及成因探討開始出現,如1877年赫克斯利(T.H Huxley)的《地文學》著作出版。
迪金森(R.E.Dikinson)指出地文學概念曾由阿·彭克進行過論述。阿·彭克曾於1894年發表《地表形態學》一書,討論了地球形態的數量測定和有關地表形成的過程;分類研究了一些外表相似的有聯繫的地表形態。特別著重於描述地表形態的形成過程,以及各個區域內各相似形態的地理位置與組合情況。其分類系統的基礎是形態而不是過程。彭克在這部書中首先提出地貌學(或地形學)這一名詞。
中國清末民初的地理學家張相文於20世紀初年曾編著《地文學》以普及自然地理知識。帕薩格(S.Passarge)於1912年發表《地文形態學》一書,主要涉及地面重複出現的形態辨識和描述。故亦可認為地文學與早期的地貌學是同義語。

研究對象

地文學的研究對象是地球表面的自然環境,包括自然地理環境的構成、組成要素、範圍和邊界和基本特徵。

研究內容

地文學主要的研究內容是:①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氣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和動物界等)的特徵、形成機制和發展規律;②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之間的相互關係,彼此之間的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的動態過程,從整體上闡明它的變化發展規律;③研究自然地理環境的空間分異規律,進行自然地理分區和土地類型的劃分,闡明各級自然區和各種土地類型的特徵和開發、利用方向;④參與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的評價;⑤研究人為環境(受人類干擾、控制的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特點、發展動向和存在的問題,尋求更合理的利用和改造途徑以及整治方法。

學科特點

地文學是地理學科科目之一。在不同時期、不同國家的課程設定中,這一學科曾有“自然地理”、“地學”、“地球科學”等名稱,教學內容大體類同,主要為:與地球有關的天文知識,地球上的氣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基礎知識,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的關係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