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蹺

地平蹺

地平蹺產生於河北省順平縣,流傳遍及滿城、望都等鄰近諸縣,是一載歌載舞的傳統民俗舞蹈。它源於“寸蹺”(即腳踩矮蹺),經老藝人翼連三、鄧金河等人長期實踐,於抗日戰爭時期,放棄踩蹺而改為雙腳著地而舞,將踩蹺時自然顯現的顛、顫化為有意識運用的舞蹈韻律,並且根據不同行當的身份、年齡,創造出符合其個性的多種顛、顫步法,但仍保持踩蹺動律、神韻,從而構成地平蹺的藝術基本風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地平蹺
  • 地區:河北
  • 性質:民間藝術
  • 類型 :舞蹈
特點,表演,

特點

作為一種傳統民間藝術,地平蹺表現形式靈活多樣,既可沿襲寸蹺的傳統形式反映舊時風貌,又可以嶄新的形式表現時代生活。

表演

其傳統表演形式有二:在進行中表演時叫做“踩街”,以紅火、整齊為準;在固定場地表演時叫做“打場”,以歌舞並重為特點,並加入一些情節表演。 地平蹺在表現傳統形式時,一般由8至10人組成一個舞隊。其中“老追” 1人、“老坐子” 1人、“挑趟” 2人、“姑娘”4至6人。老追扮如方中醜,執蠅帚或布撣子,是舞隊的喜劇角色。老坐子扮如青衣或彩旦,端莊中含潑辣,與老追為一對,在場上表演雙人舞。挑趟扮如短打武生,執霸王鞭,勇武矯健,瀟灑飄逸。姑娘均扮如花旦,左手執絹,右手執扇,矯健歡快,翩翩起舞。“地平蹺”舊時為男扮女,現已變為少女的集體舞,並以其獨特的風貌,成為河北最具特色的四大傳統民間舞蹈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