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學長江計畫與安徽段人工震源地下結構探測科學實驗

地學長江計畫與安徽段人工震源地下結構探測科學實驗是“長江經濟帶”戰略構想的提出的科學實驗。

近年來,隨著“長江經濟帶”戰略構想的提出,在長江流域資源開發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首先就面臨著“地下搞清楚”的問題。
目前,國內相關科研單位在地下結構探測領域已開展大量工作,但研究內容還比較分散,該領域孕育著重大科學突破的潛在可能。
因此,支持設立一個大型地球科學計畫(暫定名為:地學長江計畫),資助長江流域的研究院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聯合組建跨行業、跨部門、跨區域的科研團隊,通過探測長江流域的地下結構和應力變化,服務於長江經濟帶的礦產、能源、大地構造演化、交通、水利、考古等行業領域。
地學長江計畫首先開展的安徽實驗的的科學目標是:
1.通過探測郯廬斷裂帶南段的地殼速度結構,研究巨型平移斷裂的端部效應;
2.利用加密觀測台陣,研究秦嶺-大別造山帶與郯廬斷裂帶交叉部位 (霍山震群窗)的深部結構特徵;
3.比對深部結構探測結果與前期工作,研究長江中下游成礦帶的範圍、特徵與形成機制;
技術目標是:
1.研發沿江500km範圍以內地下結構探測技術系統,驗證在長江水體中激發人工地震波的可行性,發展強噪聲背景下微弱信號提取的新理論和新技術;
2.引入低頻(1.5Hz-15Hz)可控震源車,研究低頻可控震源數據處理的新方法;
3.建立統一格式的海量觀測數據共享服務平台;4、探索針對科學前沿和國家潛在需求的新型科研項目協同研究新模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