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堂戲

地堂戲

地堂戲是廣東省的地方傳統民俗娛樂活動。一般是指村中的大型喜慶活動或民間重要節日時,由村中的喜慶主辦人、有錢人和父老一起舉辦的、內容與之相關的劇目戲。以使得主辦人家提高聲望,歡樂大眾,達到全族賞慶的目的。由於在村中舉辦這樣的大型娛樂活動,又希望公眾參加,所以主辦方會選用在祠堂的曬地舉行,故這種“戲”,叫“地堂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地堂戲
  • 地點:廣東省
  • 性質:地方傳統民俗娛樂活動
  • 出處:《太平寰宇記》
簡介,特色,

簡介

作為一種傳統民俗文化,秋收過後,看地堂戲便成信宜市金垌鎮、徑口鎮等地的村民的娛樂節目之一。
“地”,指打穀場、曬地。村中很多農家門前都會有曬地,用於曬穀物等東西。多指是“灰沙”地,即用石灰(燒熟過的石灰岩石)、黃坭、沙等混合後,平坦地鋪蓋在地面上(厚度一般3公分以上,富裕的厚實些),稍乾,然後用“打池”(有柄的平底木),將曬地“灰沙”夯打堅實,通常打幾遍,為了使灰沙地板潔白,在每次打的過程中,還會用石灰油(濃的石灰水),將灰沙地面塗抹一遍。經過幾天打抹後,堅固的灰沙地板形成,稱作“灰沙地堂”。
“堂”,一般指祠堂,是村中紀念先祖的地方,也是村中各項大型活動的公用地方,祠堂門前一般都會有較大的曬地。
由於在村中舉辦這樣的大型娛樂活動,又希望公眾參加,所以主辦方會選用在祠堂的曬地舉行,故這種“戲”,叫“地堂戲”。
據說“地堂戲”流傳已久,源於古代僚人歌舞。宋代《太平寰宇記》卷之百六十三中談到竇州信宜縣風俗時載:“谷熟時里閈同取戌日為臘,男女盛服,推髻徒跣,聚會作歌。”村中男男女女,盛裝椎髻,光著腳板,聚於打穀場上,且歌且舞,夜以繼日,盡歡而散。僚人跳舞,舞蹈者一般是經過化裝的,椎髻上插羽翎,敲著銅鼓,吹著號角,手執斧頭和葫蘆笙,雙臂舒張,昂首闊步,有比較規範而又誇張的舞蹈動作表演雷神、穀神、風神、雨神的故亊,獻祭祈福,以求來年風調雨順。

特色

現代所謂的“地堂戲”。是指人們仿照粵劇的動作,唱法,把民間流傳下來的故事表演出來,演戲的人大多是鄉中的農民,甚致看戲的人也可參與表演。“地堂戲”表演時間不分白天黑夜,一般能演上1-7天不等。近幾年來,一些農民組織戲班、購置行頭、自編劇目上村表演,劇目從粵劇折子戲到惹笑的鄉土大戲,異常豐富多彩,春節前後,請“地堂戲”是鄉里過年的熱門話題。“地堂戲”須然構不上一種正式表演藝術,但以其鄉土娛樂性質,續漸演變成茂名“年例”民間藝術的一部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