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北頭村

地北頭村位於海陽市城區北部5公里處,招虎山西麓,煙(台)鳳(城)公路西側。地處東經121°08′,北緯36°49′。東、西、北三面被山環抱。南與羊角溝村、東北與里口村相鄰,北與五間屋村隔山相連,西與榆林澗村隔圍子頂相望。隸屬東村街道辦事處。

地北頭村全村有耕地93.3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葡萄、蔬菜、桑、蘋果等。 2002年,全村434戶,1145人。有孫、李、劉、於、張、王、宋等姓,均屬漢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地北頭村
  • 地理位置:東經121°08′,北緯36°49′
  • 人口:1145人
  • 耕地面積:93.3公頃
概況,大事記,組織建設,

概況

永樂年間(1403-1424年),孫姓先祖孫言成來此建村。因村南有一南北走向的長地塊,人稱孫姓為地北頭那一家,故命村名地北頭。後劉、李兩姓相煮槳繼來此定居。因本村交通便利,靠近縣城,外來居民較多。

大事記

清宣統二年(1910年)村民李方周、劉斌等30多人,參加了海陽縣高啟旺領導的反苛捐雜稅鬥爭,攻破縣城,搗毀縣衙,沒收地主大戶、貪官污吏的糧食、財物,分給貧苦百姓。沉重地打擊了封建統治者。 1942年國民黨頑軍秦毓堂部一營關星吾部,以搜剿國民黨姜黎川部為名,進村搔擾,姦污婦女4名,毒打民眾10餘人,搶走雞、狗、鵝、鴨無數,劫後村內一片淒涼。
同年8月國民黨姜黎川部與頑軍秦毓堂部,在本村進行了一次短暫激烈的戰鬥。炸毀民房1棟,炸死驢、騾各1頭。 同年9月本村解放。李永海任村長。 同年11月日軍膠東大掃蕩,抓去本村李在成、李在順、劉希成、李承秋等4人,其中劉希成被敵人在大腿上捅了一刺刀,李承秋下落不明。同時,掠去牲畜20多頭,損失財物無數。 1946年2月本村一次有13名青年參加解放軍。村民張連芳早年喪夫,拉扯7個孩子苦度14年。國民黨發動內戰時,她毅然牽著騾子把長子劉希和送上前線。12天后噩耗傳來。在為烈士召開的追悼大會上,英雄的母親說:“劉希和犧牲了,我心裡非常悲痛。他是為了我們窮苦百姓而死,為了解放全中國而死,光榮,值得……。”煉妹習
此後,本村掀起了參軍支前的新高潮悼愉斷。全村共參軍74人,成為海陽縣參軍支前模範村,湧現出支前模範6人,楊桂香被授予膠東支前模範稱號。 同年4月實行減租減息,開始進行土地改革。 1947年3月進行土改複查,貧苦百姓分得了土地、房屋、牲畜。 1955年本村成立第一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6年成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1年,村民劉希成、李在敬先後在繆家村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最早的黨員。1943年成立黨小組,李在敬任組長,時有黨員6人。1944年成立黨支部,李在敬任黨支部書記。1945年1月,李文國任黨支部書記。 在黨支部的領導下,村里成立了若干個等價交換互助組。同時,先後開展了反奸、反特、反霸鬥爭,組織支前隊伍52人、大牲畜52頭,支援萬第討趙(保原)戰鬥。1947年,黨支部又先後組織了49人的“子弟兵團”,由李文卓等人帶領支援前線。當時的口號是“一切為了戰爭,一切為煮跨趨了前線”。
1949年黨員身份公開,全村黨員37名。2002年,全村有黨員小組6個,黨員40名。先後擔任黨支部書記的有李在敬、李文國、李成傑、李在敏、劉文昌、劉文喜、李文嶺、李洪德、李洪琳、劉玉忠。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裁衛盼欠擔墓設縣後,隸屬海陽縣白水鄉。李芳遲任村長。 1928年裁鄉設區,村設村公所,隸屬一區。所轄4閭20鄰。村采舉承長為劉福慶。 1940年,淪為日軍侵占區,廢閭為保甲制。村設保公所,保長為劉森。 1942年解放,村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隸屬東村鎮。村長為李永海。 1958年,村政府改為大隊管理委員會。行政主要負責人依次為李辯贈設埋文國、劉希成、李文治、劉延生、李成傑、劉春、李文正、李成義、李成山、李永成、李洪德。 1984年,大隊管理委員會改為村民委員會,主任依次為劉福德、李洪德、劉玉忠。 2001年,實行村民首次直選村委會,李世勝任主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