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八角(植物)

地八角(植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地八角(學名:Astragalus bhotanensis Baker)是豆科黃耆屬多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匍匐或斜上,長可達100厘米,羽狀複葉;葉軸疏被白色毛;葉柄短;托葉卵狀披針形,小葉對生,葉片倒卵形或倒卵狀橢圓形,先端鈍,有小尖頭,基部楔形,上面無毛,總狀花序頭狀,多花;花梗粗壯,苞片寬披針形;小苞片較苞片短,花萼管狀,花冠紅紫色、紫色、灰藍色、白色或淡黃色,旗瓣倒披針形,瓣片狹橢圓形,較瓣柄長,子房無柄。莢果圓筒形,黑色或褐色,種子多數,棕褐色。3-8月開花,8-10月結果。

分布於中國貴州、雲南、西藏、四川、陝西、甘肅;不丹、印度也有分布。生長在海拔600-2800米間的山坡、山溝,河漫灘,田邊,陰濕處及灌叢下。

地八角全草入藥,有清熱解毒、利尿的功效。地八角營養價值高,適口性好,各種草食家畜喜食,是一種產量較高、具有較高飼用價值的優良豆科牧草。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繁殖方法,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莖直立,匍匐或斜上,長30-100厘米,疏被白色毛或無毛。羽狀複葉有19-29小葉,長8-26厘米;葉軸疏被白色毛;葉柄短;托葉卵狀披針形,離生,基部與葉柄貼生,長4-5毫米;小葉對生,倒卵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6-23毫米,寬4-11毫米,先端鈍,有小尖頭,基部楔形,上面無毛,下面被白色伏貼毛。
總狀花序頭狀,生多數花;花梗粗壯,長不及葉的1/2,疏被白毛;苞片寬披針形;小苞片較苞片短,被白色短柔毛;花萼管狀,長約10毫米,萼齒與萼筒等長,疏被白色長柔毛;花冠紅紫色、紫色、灰藍色、白色或淡黃色,旗瓣倒披針形,長11毫米,寬3.5毫米,先端微凹,有時鈍圓,瓣柄不明顯,翼瓣長約9毫米,瓣片狹橢圓形,較瓣柄長,龍骨瓣長約8-9毫米,瓣片寬2-2.5毫米,瓣柄較瓣片短;子房無柄。莢果圓筒形,長20-25毫米,寬5-7毫米,無毛,直立,背腹兩面稍扁,黑色或褐色,無果頸,假2室。種子多數,棕褐色。花期3-8月,果期8-10月。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貴州、雲南、西藏、四川、陝西、甘肅;不丹、印度也有分布。生長在海拔600-2800米間的山坡、山溝,河漫灘,田邊,陰濕處及灌叢下。
地八角地八角

繁殖方法

地八角種植期主要為春季和初夏,即3-7月,當氣溫在12℃以上時即可種植。可種子繁殖,也可分移栽。按株距30厘米,行距40厘米,每穴1株。栽後若氣候乾旱,需2-3天澆水1次,不遇連續乾旱,澆1次定根水即可,1周后成活。有條件時,栽植前還可增施鈣鎂磷肥10千克/667平方米促進分櫱。地八角性喜溫暖、潮濕的環境,也較耐寒、耐旱、耐瘠薄。地八角雖然對土壤要求不嚴,各種土壤都能種植,但為了獲得高產,通常還是以土層較厚,多有機質,pH值為5.5-7.5,且灌溉、排水條件好的疏鬆壤土或沙質壤土栽培為最佳。其生長發育的適宜溫度為15-35℃,以20-28℃生長最快。
地八角地八角

栽培技術

整地施肥:地八角對土壤要求不嚴,但要求土層深厚、肥沃。土壤耕深為20-25厘米,新墾土地俺在種植前1-2月耕翻,每667平方米施人1500-2000千克,有機肥作基肥,並清除雜草,待土壤充分熟化後再種植,平地種植需作畦,畦寬100厘米,畦與畦之間留覽30-40厘米的走道,以方便操作。
地八角地八角
苗床選擇:營養苗床應選擇背風向陽、灌溉、排水條件好的平坦疏鬆沙質壤土,並按每平方米施2000-3000千克腐熟廄肥,然後深翻打碎耙平,清除雜草石塊,壘成寬1米、高10-20厘米、長度不限的苗床。
田間管理:栽植初期,由於苗小,地面空隙大,雜草易滋生,與地八角爭水爭肥,需中耕除草1-2次。當苗長到50-60厘米以上時,即可蓋完地面,能有效抑制雜草的生長。中耕除草的同時,每667平方米追施尿素7-10千克,促進分櫱。越年生地八角在春季萌發前中耕除草和施肥各1次。由於其根量大,生長快,分櫱多,對土壤養分消耗也較多,所以,在每次刈割利用後需追肥1次,以氮肥為主。

主要價值

藥用:全草藥用,有清熱解毒、利尿的功效。
飼用:地八角營養價值高,適口性好,各種草食家畜喜食,是一種產量較高、具有較高飼用價值的優良豆科牧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