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灰地仗(地仗)

油灰地仗

地仗一般指本詞條

地仗是一種中國傳統土木工程技法,即在木質結構上覆蓋一種襯底,以防腐防潮。為美觀其上通常做油飾彩繪。這種做法大約成型於明代,據說由唐、宋建築油飾彩繪工程的襯地逐漸發展演變而來。所用塗料以及乾燥後的塗層也稱地仗,以發酵的動物血液、桐油、麵粉、磚灰等混合而成。使用時在木構造表面分層刮塗,其中為防止塗層龜裂剝離和增強地仗的拉力,刮塗過程中通常還通過披覆麻布的方式來進行加固。大型建築對地仗工程有著嚴格的要求,如北京故宮的地仗即有“二麻六灰”一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油灰地仗
  • 分類:工藝
  • 地區:中國
簡介,基本信息,做法,變厚原因,工藝套用,油漆彩畫工藝,傳統油灰地仗和油漆工藝,發展歷程,

簡介

地仗是一種中國傳統土木工程技法,即在木質結構上覆蓋一種襯底,以防腐防潮。為美觀其上通常做油飾彩繪。這種做法大約成型於明代,據說由唐、宋建築油飾彩繪工程的襯地逐漸發展演變而來。所用塗料以及乾燥後的塗層也稱地仗,以發酵的動物血液、桐油、麵粉、磚灰等混合而成。使用時在木構造表面分層刮塗,其中為防止塗層龜裂剝離和增強地仗的拉力,刮塗過程中通常還通過披覆麻布的方式來進行加固。大型建築對地仗工程有著嚴格的要求,如北京故宮的地仗即有“二麻六灰”一說。

基本信息

做法

清早期以前的地仗做法比較簡單,一般只對木構件表面的明顯缺陷用油灰做必要的填刮平整然後鑽生油(即操生桐油,使之滲入到地仗之內,以增強地仗的強度韌性及防腐蝕性能)。清早期以後地仗做法日益加厚,出現了不施麻或布的“單披灰”,包括一道半灰、兩道灰、三道灰乃至四道灰做法,更講究的則有“一布四灰”、“一麻五灰”、“一麻一布六灰”,甚至“二麻六灰”和“二麻二布七灰”等做法。講究的四合院木構地仗,重點構件要做到一麻五灰,其餘構件大多做單披灰地仗。王府建築的地仗可厚於—麻五灰。

變厚原因

在木構件表面做地仗,在清代早期已形成制度。清代以來,木構地仗所以出現越做越厚的趨勢,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清代建築多承自明代,因年久反覆修繕,原有構件大多不太平直圓順,稜角也不完整,只能通過加厚地仗、使麻糊布、過板閘線等工藝手段得以再現昔日光彩;其二,實踐使人們懂得,很簿的地仗是不能長期抗禦自然界各種侵蝕的,因此加大地仗厚度,加強地仗的拉力(糊布或使麻),也就成為必然。

工藝套用

中國古代建築藝術是一種創造形式美的藝術,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在藝術形式上也都有著自己的特點。西方國家許多的古典建築都是由單一的材料——大理石為主要基凋(例如:英國的白金汗宮、法國的凱旋門、義大利的古羅馬競技場等)。而中國古代建築則大多為大木結構,講究“雕樑畫棟”,因此中國古代建築以其雄偉莊嚴、色彩艷麗而著稱於世,其中古建築油漆彩畫在這雄偉的建築中更是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油漆彩畫工藝

古建築油漆彩畫工藝,源於古代為了保護木結構建築的構件免受日曬、風吹、雨淋而進行的保護和裝飾。其中在中國古代早期的木結構上,只做地仗和油漆而還沒有彩畫,其目的在保護古建築木構件上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後來由於封建統治階級追求豪華奢侈的享受,在建築上“雕樑畫棟”蔚然成風,在建築木構件上做地仗、油漆及各種形式的彩畫和貼金,經過上千年的發展和完善,最終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國特色的古建築裝飾工藝形式。而古建傳統油灰地仗及油漆彩畫又在古建築保護與裝飾中起著最為重要和不可缺少的關鍵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