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洋進攻戰略向來為擁有強大海上力量並企圖進行海外擴張的國家或國家集團所奉行。19世紀末,海權論的出現標誌著遠洋進攻戰略理論體系的形成。第一、二次世界大戰中,遠洋進攻戰略得到廣泛運用,如日本在太平洋、德國在大西洋的擴張和侵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地中海效應
- 標籤:軍事
遠洋進攻戰略向來為擁有強大海上力量並企圖進行海外擴張的國家或國家集團所奉行。19世紀末,海權論的出現標誌著遠洋進攻戰略理論體系的形成。第一、二次世界大戰中,遠洋進攻戰略得到廣泛運用,如日本在太平洋、德國在大西洋的擴張和侵略。
數百年來,遠洋作戰所涉獵的海洋空間隨海上力量機動能力的增強而不斷擴大。航母的出現自然成為海上威懾和擴張的重要手段。然而,今日之遠洋作戰與過去有所不同,伴隨著第三次全球戰略資源大分配,遠洋進攻方式在發生悄然變化:一方面,與全球公域捆綁在一起,遠洋作戰只是公域作戰的一個部分,沒有其他領域的聯合行動,很難獨立行事;另一方面,觸角向極地、深海、海上戰略通道延伸,尋找新的“地中海效應”。
地中海是歐、亞、非三大洲之間的陸間海,不同文化在這裡交匯,國際貿易通過這裡往來。自1869年開通蘇伊士運河後,地中海已成為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交通要道。地中海沿岸是世界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自古以來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1210年的賽普勒斯海戰,是迄今為止有據可查的第一次海戰。從那以後,世界上凡有大的衝突或戰爭,或多或少都與地中海有關。
有諸多塊頭大小不等的國家圍著一片“內海”喝湯,有限的海域進出通道因咽喉效應而成為戰略要道,邊上有大國沉睡、覬覦和介入,背後是區域文化與國家利益的衝突,經過若干個世紀的慘烈爭鬥,逐步形成相互制衡的格局而最終平靜下來,而強權國家在地中海千百年來的權益變更中每每可以獲得一份額外的“美羹”。這就是地中海地緣政治帶來的“地中海效應”。
地中海,航母出現頻率最高的海域;
地中海,牽連國家最多的戰略海;
地中海,世界安全形勢的晴雨表。
在我們居住的這顆星球上,具有與地中海類似地緣特徵的海域還有南海、加勒比海和北極。在可預見的未來,這三片海域將相繼成為第二、三、四個地中海,成為人類在不同全球格局下角逐的高地。
航母作為移動的作戰基地,威懾並威脅敵國,潛艇則威懾並威脅航母,而反潛直升機又威懾並威脅潛艇,武器發展的鏈條一環扣一環,一物降一物。航母攻防能力特別是反潛能力的提升,迫使潛艇向隱身、隱音方向發展。在如今的在海戰場上,航母依然是大國顯示武力的手段,潛艇依然是航母的剋星,航母依然害怕潛艇,即便是最先進的航母。
2011年7月27日,中國國防部宣布正利用一艘廢舊航空母艦平台進行改造,用於科研試驗和訓練。一石激起千重浪。一時間,有關中國改造“瓦良格”號航母的戰略意圖、海試時間、首任艦長等種種猜測不斷[。顯然,他們不僅僅是在猜測航母,而是在揣摩中國的戰略意圖和指向。
有人認為,航母是過時的武器,以為到了資訊時代,弄幾個黑客在哪個犄角旮旯搞搞網路攻擊就可以贏得戰爭,解決一切問題。我們絲毫不否認網路作為一個新的領域可以獨立作戰,也不否認網路在未來戰爭中不可或缺甚至關鍵的作用,但是網路只能是網路,不能替代一切。對於準備充分的對手而言,在網路無法企及的地方,匕首是武器,手槍是武器,所有的傳統武器依然是有用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