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裂縫景區

地下裂縫景區

地下裂縫位於貴州省綏陽縣雙河洞國家地質公園雙河洞景區內,洞內因有中國為止發現的極長地下大裂縫而得名。裂縫由上至下,逐漸變寬,最窄處僅能一人側身通過,全長1000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地下裂縫景區
  • 遊玩時長:1.5小時
  • 遊玩時間:8:30-17:00
  • 景區位置:貴州省遵義市綏陽縣溫泉鎮
  • 遊玩票價:120
景區特點,主要景點,

景區特點

雙河洞地下裂縫長3.8公里,由雙河溶洞群200多條支洞中的三條組成,分別是大風洞、響水洞和小風洞,遊覽時長為1個半小時。溶洞分上中下三層,並通過地下河與其他溶洞貫通。洞內常年恆溫15攝氏度,冬暖夏涼,空氣清新,是負氧離子含量很高的一個天然氧吧。包含120處景點,罕見的捲曲石、石花、地下暗河、洞中瀑布、九曲十八彎洞道等喀斯特景觀豐富,集觀賞性和趣味性為一體。整體上地下裂縫是一個旱洞,總體向南發育,特點是洞道單一,且向南越來越寬。洞內有發育眾多、造型優美的次生碳酸鈣沉積景觀,是雙河溶洞洞穴系統最完整、最具趣味性的洞穴之一。

主要景點

天鍋:它是洪水期混合溶蝕作用在洞頂基岩上形成為窩穴,形如倒掛在洞頂的鍋穴,故名為天鍋
石花:溶洞裡的石花有上千萬種,它們的形狀、大小、顏色都是不一樣的,而且形態千姿百態,“石花”的形成條件是十分苛刻的,它是溶洞壁或鐘乳石中滲透出的毛細水和薄膜水中的碳酸鈣緩慢凝結成的晶體,有時要數百年才能增長一厘米,其化學成分是碳酸鈣,與普通常見的方解石相同,是方解石相同性質的異晶體,石花的比重和硬度較方解石略高。據透露,這種石花無論在國外還是國內,至今仍只發現於很少數的洞穴中。它的形成需要萬年以上的時間,並且面積不會很大。石花對研究古代氣候和水文的變遷有極高的價值。
十八羅漢拜觀音:許多石筍組成的十八羅漢拜觀音的自然景觀,觀音菩薩和羅漢的造型栩栩如生。在佛教里按修行等級,第一等是佛,第二等是菩薩,第三等是羅漢。十八羅漢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比觀音菩薩只差一個修行等級。相傳,有一天,張三豐來到大風洞講經說法,直講得空中天花如雨,地上金蓮盛開,觀音菩薩聽了也忍不住現了真身,十八羅漢見觀音都現了真身,也立即趕來參拜,於是才留下了“十八羅漢拜觀音”的神奇景觀。
破鏡重圓:溶洞頂有特別平整的形狀,原因是它的形成是由於地殼的運動,最後通過水蝕作用所形成,最特別的是這石鐘乳的線,有一條縫隙里有岩溶水會從裡面慢慢的滲透,把它們分割開來,所以譽為破鏡重圓。這景在其它洞穴中非常難以形成的。2008年中央電視台就是看中此塊天花板,在洞裡實景拍攝了一個少兒節目——《探洞奇兵》。
神泉玉露:在洞內會聽到滴答滴答的滴水的聲音,這是鐘乳石在述說屬於它們之間的“悄悄話”,這裡的水非常有靈氣,不管是乾旱還是漲水,水位都始終保持不變,所謂石鐘乳和石筍它們之間有一個約定,一個從上往下生長,一個從下往上生長,再過幾億年它們就能在這裡相遇,因稱為“神泉玉露”。
無底洞:景區內有一處景觀稱為無底洞,又稱之為“地心之門”。尚未明確它到底有多深、多長,但溶洞探險家明確它是通往重慶和貴州省桐梓縣方向,據說探洞專家在洞中探了13天,但最後因為補給的原因不得不退回,也為地下裂縫景區留下了一個待解之謎。
千人大廳:景區有一處可以容納一千多人的景觀處,故也叫做“千人大廳”,大廳左方向有一個舞台,2015年8月29日中國首屆溶洞詩會在此隆重舉行的(活動由世界詩人大會中國辦事處、貴州清溪湖旅遊開發有限公司聯合舉辦)。當時名人相聚此地,其中有我國第一部新歌劇《白毛女》現代著名詩人和劇作家賀敬之也到此參加。這裡的景點也很多。
響水洞:響水洞是一個只能聽其聲不能見其身的一個洞,它的洞道與一條較低的地下河連線。通過此洞50m深的豎井後與位置較高的洞道連線,前行100m長的狹窄洞道,就能達到雙河溶洞的山王洞,這也是雙河溶洞中洞上有洞、洞下有洞、洞中有洞、洞洞相連的明顯特點。
地縫一線天:長度大概在300米左右。一線天的形成從地質學角度分析,是由於地殼運動,岩石逐漸上升,經擠壓形成一條縫隙。這條縫隙稱為地質節理。岩層表面這一節理縫隙最容易受流水侵蝕,形成了與節理走向完全一致的平直狹窄的深溝,也就形成了“一線天”的壯美景觀。
暗河:暗河又稱“伏流”,它指地面以下的河流,是喀斯特地貌地下岩溶地貌的一種,是由地下水匯集或地表水沿地下岩石裂隙滲入地下,經過岩石溶蝕,坍塌以及水的搬運而形成的地下河道。暗河一般有出口無入口,它有自己的補給、徑流和排泄系統。地下暗河是岩溶地區的重要水資源。暗河裡有生物,比如魚類,但是洞內的魚和外面的魚是不一樣的,它常年生存於黑暗世界中,在洞外環境無法存活。一般有體內缺少色素,視覺器官退化或消失,新陳代謝慢等特點。所以它是透明的,也只能看到它的內臟,沒有視覺,憑的是嗅覺,在這條地下河道里還有其它洞蝦、洞穴蝌蚪、大鯢(娃娃魚)等珍貴生物。
太湖石:太湖石作為收藏界的四大奇異石之一,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又名窟窿石、假山石,是一種石灰岩,因最早發現於太湖地區而得名。太湖石是由於常年水浪的衝擊、沖刷、溶解,而產生許多的窩孔、穿孔、道孔而形成,千姿百態,通靈剔透,有很高的觀賞價值。特點明顯: “皺、漏、瘦、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