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小說以一個藏漢融合家族四代人的命運軌跡為線索展開敘事,以第四代白瑪措吉的成長經歷為切入點,塑造了一個追求命運自主、堅強獨立的藏族女性形象,也展現了這種藏族女性得以出現的時代背景——經濟繁榮、社會穩定、人民幸福的新時代西藏。同時,該小說將白瑪措吉先輩的故事以閃回的書寫方式穿插在小說進程中,展開了一幅漢藏融合的歷史畫卷。
人物介紹
朗傑多吉
在轟轟烈烈的“
上山下鄉”運動中,19歲的他被下放到偏遠的帕當區塔瑪公社插隊。朗傑多吉最終留在了塔金,但他終其一生都想回到拉薩,想保持自己作為城市知識青年的體面和尊嚴。為此,他始終延續著拉薩口音,執拗地將幼小的女兒白瑪措吉送到拉薩去讀書,女兒大學畢業後又不想讓她回到塔金工作。在塔金,沒人能夠理解朗傑多吉的思鄉病和孤獨感,他時時渴望著離開,卻終其一生被困縛在異鄉,只能在醉酒後無助地痛哭。
作品鑑賞
長篇小說《在高原》通過一個家族幾代人的成長和日常生活講述了個體在波折的歷史中尋找與自我勘探的故事,其主題依然是現代性的變遷及藏地民眾所經歷的衝擊與應變,復歸一種關注當下、書寫西藏當代日常生活的現實主義的創作理念。尤為重要的是,尼瑪潘多並非簡單直接地處理大歷史,而是將歷史作為背景和幕布,凸顯出個體命運在時代中的載浮載沉。表面看來,尼瑪潘多的《在高原》似乎消解了小說的歷史負擔,實則卻是以家族史和個體命運折射西藏普通民眾長達百年的生存史和奮鬥史。在突出個體命運和個人情感的同時,浮現出歷史、社會、時代、觀念和群體的真實面相。事實上,這一家族的人都有冒險精神,都曾不安於現狀,都有一種內在的向著遠方尋覓與飛翔的姿勢。無論是扎西次仁與旦增的經商之舉,還是朗傑多吉與白瑪措吉變動不居的生活,都顯示出他們求新求變的先行者姿態。然而,他們的特立獨行和超前理念使得他們難以真正融入周圍的環境裡。定居在塔金的朗傑多吉與白瑪措吉成為當地人談論的對象。身在人群中的朗傑多吉則孤獨寂寞,哭訴“沒處說話”和無處覓知音的苦楚,而白瑪措吉的時髦穿搭和現代認知則遭到了非議。比如,白瑪措吉為了安慰鄰居波扎西的妻子,無意間說出了“女兒都是父親前世的情人”這句話後引發了一系列的風波。她不僅遭到母親和鄰居的批駁,更被茶館裡面的一位老者定性為“混賬話”。由此可見,即便作為同時代的人,由於教育背景、知識積澱、成長環境等原因也會在認知理念上存在巨大的差異和隔膜。
尼瑪潘多以細節化的方式呈現出傳統與現代、邊地與中心、板滯與開放、守舊者和進取者常見而難解的認同差異與價值分野。小說刻繪出作為邊地的西藏在現代性的席捲下正在緩慢地走出前現代的封閉和保守,但這一過程無疑是漫長和艱難的,改變傳統的生活方式、價值理念和情感結構,進入現代歷史,並不是外在環境和社會制度可以遽然改變和移易的。這顯示出作家對生活和時代的深刻體察,意味著更具普泛性的“時代精神”已經成為作家的寫作無意識。
《在高原》建構了一個自足而充盈的價值世界,重申了仁義的重要性。小說中的人物基本上沒有大奸大惡之徒,夫妻、父女、同學、朋友、鄰里、師生間涌動著溫暖的愛意,在漫長而充滿波折的人生中,這些人抱團取暖、互相理解和體恤。譬如,白瑪措吉與卓瑪、李啟梅、夏荷等人深厚的女性情誼,嘎瑪丹增夫婦對白瑪措吉事業和工作的無私幫助,多扎對學生真淳的關愛和奉獻精神等,無不昭示出傳統仁義觀的延續和魅性光芒。更重要的是,因為有宗教文化作為底子,小說整體瀰漫著慈悲、仁厚和篤信的氣質。此外,小說通過獨居在拉薩的老次珠的故事對破壞生態的行為進行批判。老次珠的鄰居們為了金錢瘋狂挖掘蟲草,絲毫不顧及生態環境的破壞。但老次珠卻不為所動,他痛惜家園的毀壞,並遠離了故鄉獨自修行。而對人物的評判標準上,作家認為一個人最重要的是善良的品性,除此之外才是才華和能力。這樣的價值倫理便與功利的、世俗的觀念劃開了清晰的界限,提供了恆常而審美化的看取世界和人生的方式。
作品影響
榮譽表彰
2023年5月18日,該小說入選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參評作品目錄。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尼瑪潘多,藏族,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西藏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會員,魯迅文學院第八屆高研班、第二十八屆高研(深造)班學員。有小說、散文等作品刊於《長篇小說選刊》《作品》《國家地理雜誌》《民族文學》《長江文藝·好小說》《青年文學》《西藏文學》等文學刊物,部分作品被譯成英文。有作品曾入選《追尋她們的人生》《西藏行吟》《西藏的女兒》等文集,出版有長篇小說《
紫青稞》、短篇小說集《透進病房的陽光》、散文集《雲中錦書》(合著)。曾獲第六屆西藏珠穆朗瑪文學藝術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