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山道旁

在那山道旁

《在那山道旁》透過初戀的羞怯,寫出了一對青年男女如露珠的情懷,又暗示了那個破壞他們幸福的愛情,造成他們痛苦的分離的魔影。小藍花代表著作者徐志摩心中那不被自然和壓力而堅強的愛情的萌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在那山道旁》
  • 作者::徐志摩
  • 價格::22.0
  • 語種::漢語
  • ISBN::780127716
  • 出版社::經濟日報出版社
  • 開本::32開
  • 出版時間::2000年
  • 裝幀::平裝
作者簡介,作品原文,作品背景,

作者簡介

徐志摩
徐志摩徐志摩
徐志摩,浙江海寧人,中國著名新月派現代詩人,散文家,倡導新詩格律,對中國新詩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徐志摩是新月詩社成員,1918年赴美國學習銀行學。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薰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1931年11月19日上午8時,乘中國航空公司“濟南”號飛機由南京飛往北平途中墜機去世。

作品原文

在那山道旁,一天霧蒙蒙的朝上,
初生的小藍花在草叢裡窺覷,
我送別她歸去,與她在此分離,
在青草里飄拂,她的潔白的裙衣。
我不曾開言,她亦不曾告辭,
駐足在山道旁,我暗暗的尋思,
“吐露你的秘密,這不是最好時機?”——
露沾的小草花,仿佛惱我的遲疑。
為什麼遲疑,這是最後的時機,
在這山道旁,在這霧盲的朝上?
收集了勇氣,向著她我旋轉身去:——
但是啊,為什麼她這滿眼悽惶了
我咽住了我的話,低下了我的頭,
水灼與冰激在我的心胸間迴蕩,
啊,我認識了我的命運,她的憂愁,——
在這濃霧裡,在這淒清的道旁!
在那天朝上,在霧茫茫的山道旁,
新生的小藍花在草叢裡睥睨
我目送她遠去,與她從此分離——
在青草間飄拂,她那潔白的裙衣!

作品背景

“五四”時期的中國,各種新思潮在中國傳播,人們思想得到極大的解放,那個時期人們普遍地追求民主和自由,個性解放,詛咒社會的黑暗和不平,紛紛為自己苦難的祖國尋找拯救的良藥。可以說昂揚奮發是那個時代的特徵。徐志摩作為一個熱血愛國青年早就懷抱著“康橋理想”,要在中國種下,結出一個碩果來。徐志摩詩歌創作的“青春期”是以1925年出版的《志摩的詩》為界限的。這期間的作品雖然寫在“五四”落潮之後,但其作品卻折射著“五四”的光華,迴蕩著“五四”時代的足音。處處可見詩人對黑暗冷酷社會的詛咒和不平,同時他高吟著愛的歌曲,為之歡樂、痛苦。這個詩集,詩人以積極進取、明朗健康為基調的作品還是占主要地位的。
詩人在詠嘆個性解放的曲調中用他的純真去吟唱愛情。詩人“從國外回來的時候,他是一直尋找他理想的愛情,在失敗時就寫下了許多如怨似訴的詩篇;成功時又湊了些活潑天真、滿紙愉快的新鮮句子。”
詩人在“青春期”創作過程中經歷了離婚,初戀失敗,再追求的過程。而在這一過程中,他遭到了家庭的遺棄,社會的壓力,種種艱難困苦在這位敏感的詩人心中掀起了巨大的波瀾,我們從他的言行和詩歌中可以看出來。
“五四”前後知識分子爭取個性解放的鬥爭,往往是從爭取戀愛婚姻自由開始。徐志摩也是這樣。他十分贊同一個外國詩人的話:“我們靠著活命的是愛情、敬仰和希望。”(演說《秋》)在他看來,戀愛婚姻自主是他“詩化生活”,追求“追求理想主義”的一個步驟。他提出要與包辦的妻子離婚。他“甘冒世之不韙”“實求良心之安頓,求人格之確立,求靈魂之救度耳。”他認為與張幼儀離婚是“此去清風白目,自由道風景好。聽身後一片聲歡,爭道解散了結兒,消除了煩惱!”(《笑解煩惱結(送幼儀)》)
離婚後徐志摩與張幼儀的感情反而好了,用普通所謂喜新厭舊是不能作解釋的。這是徐志摩追求的單純信仰,在愛情生活上的一種反映。
但他所追求的“要在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之伴侶”。而這位伴侶———林微音,最後也竟不可得。徐志摩認識陸小曼後,與那顆同樣的沒有自由沒有愛情的痛苦心靈迸發出熱烈的火焰。但要結婚,阻力卻很大,不僅家庭反對,就是社會上也不能諒解志摩。但他們偏要在荊棘叢中營造他們的安樂窩。
《在那山道旁》透過初戀的羞怯,寫出了一對青年男女如露珠的情懷,又暗示了那個破壞他們幸福的愛情,造成他們痛苦的分離的魔影。小藍花代表著作者心中那不被自然和壓力而堅強的愛情的萌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