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我們這一代是M-ART藝術館在重慶舉行的展覽,於2017年3月10日開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在路上,我們這一代
- 地點:重慶市江北嘴CBD萬科御瀾道
- 開幕時間:2017-03-10
- 閉幕時間:2017-04-30
展覽介紹,展覽作品,
展覽介紹
在 路 上 ……
——試析重慶青年藝術家作品
20世紀60年代,傑克·凱魯亞克傳奇式的自傳小說《在路上》一經問世就成為了全世界青年奉為聖經的精神指引讀物,其最大魅力就在於它展現了一條充滿叛逆與抗爭的精神道路。而實際上對現在的年青人而言,主人公所描繪的那種在旅途中來回奔波的尋求人生意義的方式,已經成為遙不可及的美麗童話。
因為在今天,我們所熟悉的生活正時刻發生著深刻的變革:虛擬技術革命將物質世界不斷地簡化和濃縮後,圖像信息、網路數碼、影像景觀如同細菌一樣迅速蔓延我們身處的整個時代。其結果是,現實世界不僅在擴大,並且從中派生出一個完備的虛擬世界。今天,視網膜閱讀理所當然地成為年青一代認知和應對現實的基本手段。這一現實情況帶來了文化轉向的一個重要走向:當代青年人的生活態度正日益成為表現和記錄這個時代最常見的文本與標記,“換一種方式作藝術”似乎已經從可能轉變為現實。這是一種結合了消費圖像、淺層意識、生活戲劇化的敘述方法,一種觀念性的視覺形態,一個與過去的人文時代完全不同的圖像世界。問題隨之而來,究竟這種全新的視覺經驗對人的感知和思想究竟具有何種意義? 本次展覽的12位青年藝術家用作品給出了自己的視覺註解,同時他們還試圖打破藝術言說的邊界,希望在藝術體驗過程中尋得有關個人意義的歸屬。這一點在這批80後出生的年青一代藝術家的身上體現得尤為直截了當。
概述起來,他們主要藝術特徵是將藝術創作當作是具有普遍意義的媒介物,藉助於個人的視覺經驗和觀念敘述的方法,將現實情境和圖像敘事交織、個人化與日常化混雜,圖式和符號並置,那些荒誕式的想像則恰恰給我們呈現出在碎片化的當代文化中最不確定狀態。顯然,這些青年藝術家的作品和內在主題上都有別於以往的藝術創作特徵,不僅體現了大眾文化時代新的視覺方式,同時也可歸結為圖像時代的轉向帶來的自我訴求。換句話說,“個人語言”的形成和呈現成為了藝術表達的最重要部分。這一特點我們在鄧詩俊、耿德法、惠唯、楊準、張釗瀛、孫晨飛等人的作品中均可窺見。
同時,青年藝術家們更注重將形而上的理性思考演繹為形而下的個體感受。儘管他們的藝術並沒有完全逃離出精英意識和社會反映論的範疇,但卻在社會現實和個體的關係上給當代藝術做出了新的描述。在卸去了沉重的歷史使命感、傳統的宏大敘事情節之後,他們將80年代形而上的理性改造的革命激情演繹為形而下的個人感性實驗。簡而言之,他們所倡導的是:藝術家不單單是現象世界的模仿者和記錄者,而是現象的塑造者和解釋者。這個類型的藝術家如葛平偉、寧佳偉、李娜、禹露、張增增、鄭菁等人。
而實際上談論一個人自己身處的時代,這種做法總是有危險的,因為需要面對的問題實在太複雜、太難。就如同意志自由一樣,藝術創造也包含著一種奧秘。更何況,僅是一點點暗示是絕對不夠的。而青年藝術家最大的優勢和價值在於他們不僅能夠通過直白的方式敘述自我與時代,同時也在努力發掘今天社會裡最有活力,最為積極的文化精神。
展覽作品
《散落雲端的記憶》 惠唯 160x120cm 2015年 布面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