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田作物抗災保產技術指導意見

《在田作物抗災保產技術指導意見》由湖北發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在田作物抗災保產技術指導意見
  • 發布單位:湖北省農業農村廳
檔案全文
8月14日-16日,中國農科院科技小分隊專家會同湖北省農業農村廳、省糧食生產專家組共組成4個專家組,分赴武漢、黃岡、襄陽、荊門、隨州、鹹寧、孝感、黃石等全省旱情較重的8個市,實地指導農業抗旱救災。針對湖北當前旱情,結合在田作物長勢,科技小分隊提出分作物、分時期抗災技術指導意見。
一、應急性抗旱技術
主要是用來解決作物發生乾旱時保證其正常生理需水而進行的臨時性灌溉技術,在乾旱發生過程中可靈活運用。
(一)積極採取節水灌溉技術。在有水源和灌溉設施的地方,應合理利用水源,有條件的優先採用滴灌、微噴灌、噴灌等節水灌溉技術進行補灌,在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同時,也達到田間降溫和緩解旱情的目的。
(二)積極調運灌溉裝備引水灌溉。湖北大部分地區因地勢原因,旱作地水源缺乏,要充分利用輕小型提水泵、移動式抽水泵(汽油、柴油)、移動式灌溉車等裝備取水靈活、移動方便、快捷的優點,在作物發生乾旱時,及時地將水源引(抽)至農田灌溉,充分發揮小水源解決作物大旱情的功效。
(三)積極集蓄水源實現應急灌溉。各地要充分利用不同的地域和地形特點,積極採用小水庫、堰塘、坑塘、水池等集蓄天然降雨,在作物發生乾旱時,使有限的雨水資源變為寶貴的抗旱水源。
二、灌排調溫技術
(一)水稻。如果水稻沒到抽穗開花期,灌3-5厘米水,適當施氮肥快速降溫。對處於抽穗灌漿期的中稻,田間灌8-10厘米深水,以水調溫,降低穗層溫度;有條件的白天可以採用循環排灌水的流水作業。對於再生稻,頭季收穫後及時灌一次淺水保濕,防止再生芽失水死亡,但切忌灌深水燙芽和引起頭季秸稈腐爛形成的還原性物質抑制再生芽生長;對於孕穗期的一季晚稻,保持4-5 厘米水層,防止穎花退化;雙季晚稻保持有水促分櫱。
(二)玉米。在有水源和灌溉設備的地方,應合理利用水源、開闢水源,採用噴灌、噴水帶等應急灌溉設備進行補灌,達到田間降溫和緩解旱情的目的。
(三)大豆。在有條件田塊需及時灌水,噴灌系統最好,以水調溫,噴灌最佳時間在下午4點以後。氣溫高,土壤失墒快,可通過灌溉補墒,增強大豆抗高溫能力,灌水時應灌“跑馬水”,切忌大水漫灌或長時間淹水。
(四)甘薯。湖北甘薯產區多採用起壟種植,可引水入壟溝,進行浸潤性灌溉,即溝有明水,而壟面無明水,使水滲透到耕層內的土壤中。溝灌可較大程度避免地表沖刷、減少板結、減少水分蒸發,且能保持土壤透氣性、節約用水,切忌大水漫灌。宜在早晚溫度相對較低時小水滲灌,切忌午間高溫時大水漫灌。除灌水增墒調溫外,還可以採取增加覆蓋物,減少太陽直射,降低根際生長溫度。一般在上午10點至下午5點間進行覆蓋,早晚揭開,避免長期遮陰造成甘薯產量損失。應根據不同甘薯種類對光照的需求,選擇不同遮光率的遮陽網進行覆蓋,可在根系周圍覆蓋秸稈、雜草等,以防水保水調溫,還可摘除衰老枯黃葉片,減弱蒸騰作用,減少水分蒸發,促進甘薯生長。
(五)花生。花生是比較耐旱的作物,少量水分灌溉即可較大程度上緩解乾旱危害。在有條件的地方,應積極採取灌溉措施,利用噴灌、滴灌等各種方式適量灌溉,緩解田間墒情,降低田間溫度,恢復植株生理狀態。在旱情嚴重田塊,可用無人機開展葉面補水補肥作業,葉面噴施1%的尿素和2%-3%的過磷酸鈣澄清液,或0.1%-0.2%磷酸二氫鉀水溶液2-3次,每次噴灑50-75公斤/畝。選擇在傍晚或者夜間進行噴灑作業,能夠充分利用山地、丘陵地形夜晚容易形成露水或霧氣的小氣候條件,極大緩解旱情。
(六)芝麻。芝麻初花期至盛花期,出現乾旱症狀時應及時進行補水灌溉,特別是沙土地保水性差,應重點補水。灌溉方法推薦以噴灌方式為主,可充分發揮根、莖、葉的吸收作用,改善乾旱症狀較快。噴灌時間應選擇下午5時以後最好,噴灌完後一定要清溝,以免積水造成漬害。沒有噴灌條件的,建議利用廂溝,或每2米左右開一條水溝,採用溝灌浸潤方式補水,避免廂面見明水,以免引起病害。
(七)棉花。應根據實際情況和條件採取溝灌、噴灌和滴灌等灌溉方式,提高冠層空氣相對濕度,降低土壤和冠層溫度,改善田間小氣候。一般地塊灌溉量每畝每次50-60立方米,沙土保水力較差,可分2-3次灌溉,最好在早、晚進行。
三、加強田間管理
(一)水稻。一是適時追肥。對孕穗期受熱害較輕的田塊,於破口期前後補追1次粒肥,一般畝施尿素3-5公斤(有條件的可同時追施氯化鉀4-5公斤/畝),減少穎花退化,促進正常灌漿結實。同時,抓好葉面噴肥,用150-200克磷酸二氫鉀兌水60公斤進行早晚葉面噴施,可以增強水稻自身抗逆性、減輕熱害、提高結實率和千粒重。對處於分櫱盛期雙季晚稻,要分苗類合理調節群體莖櫱動態,因苗控肥與適度擱田,控制高峰苗,促進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協調生長,提高分櫱成穗率;對蓄留再生稻的田塊,收割後在第二次灌水時畝施7-8公斤尿素作為提苗肥,促進再生芽萌發,如果前期沒有施用促芽肥的田塊,提苗肥用量可以增加到畝施15公斤左右。二是防治病蟲害。高溫乾旱氣候下病蟲害發生重,需重點防治二化螟、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紋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等。採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加強病蟲情測報,準確掌握病蟲發生動態,參考當地農業農村部門的病蟲測報與防治意見,大力推進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提高防治效果。
(二)玉米。一是合理追肥。尚未抽雄的玉米田應及時追施穗肥,一般可追施尿素20公斤左右和適量鉀肥,有水肥一體化設施的分次施用,高產地塊可適當增加施肥量。二是一噴多促。傍晚時採用無人機噴施磷酸二氫鉀、尿素、鋅硼微量元素、蕓薹素內酯、含腐殖酸類抗旱劑、殺蟲劑、殺菌劑的多合一套餐,實現降溫減害、補充養分、防病治蟲、促粒增重。三是輔助授粉。上午9-11點散粉高峰期,採用無人機在植株頂端3-4米附近飛行,擴大散粉覆蓋區域,提高授粉結實率。四是去除空稈。空稈植株影響大田的通風透光,並與正常植株爭水肥,空耗養分,還有可能傳播病害,嚴重影響產量,要及早去除。除了上部果穗外,其第二、第三果穗發育遲緩,逆境下這樣的小穗不能結實,應及早去除,減少養分無效消耗,促使主穗充實,棒大粒多,籽粒飽滿,增加產量。及時去除病株,減少病蟲害傳播。五是中耕培土。中耕可以改善土壤的通透性和肥水供應狀況,促進根系發育,還可清除雜草,追肥時應結合培土,這樣能增加玉米氣生根的形成數量,可增強玉米抗倒伏性能。六是病蟲防治。早發現早防治三代粘蟲、玉米螟、棉鈴蟲、大小斑病、褐斑病。七是適時晚收。適期晚收可以保證玉米有足夠的灌漿時間,是提高粒重、增產增收的有效措施。果穗苞葉變白,乾枯、鬆散,乳線消失,籽粒有光澤,這時通常粒重最高。
(三)大豆。一是噴施植物調節劑。噴施新美洲星、碧護等植物生長調節劑和抗逆免疫劑,提高大豆抗逆性。二是追施葉面肥。結合病蟲害防治噴施鉬酸銨增強根瘤固氮,噴施硼砂減少花莢脫落;噴施磷酸二氫鉀防止葉片早衰,增加粒重。三是防治蟲害。高溫乾旱易於蟲害的發生。選用高質量的植保機械、高效生物殺蟲劑或高效低毒化學殺蟲劑,重點防治點蜂緣蝽、蠐螬、造橋蟲、豆天蛾、棉鈴蟲、煙粉虱等蟲害。
(四)甘薯。一是安全用藥。高溫乾旱季節常常伴隨小菜蛾、蚜蟲等蟲害大發生,病毒病和白粉病等氣傳性病害增加,易造成減產或絕收,在高溫乾旱條件下防治病蟲害更要注重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安全用藥。應優先採用物理生物防控技術。在物理生物防控技術難以控制蟲害情況下,化學防治應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嚴禁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宜選擇上午8點前、下午5點後施藥防治,以免因高溫造成農藥蒸發浪費,或農藥灼傷植株形成藥害。施用農藥時,嚴禁進食、飲水和吸菸,避免農藥與皮膚接觸,防止農藥中毒事故發生。二是及時收穫。針對早栽品種,應及時採收,增加市場供應,減少災害損失,增加薯農收入。
(五)花生。一是病蟲害防治。高溫乾旱極易誘發蚜蟲、紅蜘蛛等蟲害發生,要注意及時防治。二是提前收穫。目前一些春花生已有部分莢果成熟,已具備採收價值。應爭取及早採收並作為鮮食花生上市銷售,以減少受災損失。
(六)芝麻。一是科學套用抗旱劑。抗旱劑能夠控制葉片開展度,抑制葉片蒸騰作用,緩解土壤水分消耗。二是施肥防衰。芝麻植株受旱後,葉小、株矮、細胞老化,養分吸收慢,利用率低,要結合灌水追施速效肥料;同時可葉面噴施有機肥或多元微肥,促進苗情復壯。
(七)棉花。一是中耕培土。灌溉後進行淺中耕培土,切斷土壤毛細管,增大水的滲透量,減少土壤蒸發和水分損失,改善土壤通透性和肥水供應狀況,促進棉株根系發育,增強棉花抗倒伏性。二是科學施肥。可結合蟲害防治,噴施尿素液、硫酸鉀、磷酸二氫鉀溶液等葉面肥2-3次。持續乾旱易引發棉花缺硼,當田間棉花葉柄環帶率較高、果枝發育不夠健壯、蕾鈴脫落率高於常年10個百分點以上時,顯示出現嚴重缺硼,應及時噴施速樂硼等高含量硼肥。三是防治蟲害。高溫乾旱會加速蟲害蔓延,特別是蚜蟲、紅蜘蛛、煙粉虱、斜紋夜蛾、盲蝽象、棉薊馬等多種害蟲易在高溫乾旱情況下嚴重發生。及時防治蟲害是高溫乾旱時節田間管理的重要環節。
對於嚴重受災作物《指導意見》建議及時改種。中稻受害嚴重,預計結實率在10%以下,產量不足100公斤的,可蓄留再生稻,時限要把握在8月20日前。對水稻、玉米等作物因乾旱造成死苗絕收田塊,要當機立斷,及時進行搶種、改種、補種生育期短的糧食作物或短季蔬菜,力爭做到水稻損失旱糧補,旱地作物缺苗間套補,搶季節,保面積,種滿種足,多種多收,以管補遲,以肥培壯,奪取高產。同時,注意旱澇急轉,避免大旱之後大澇的發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