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軍宴贈幕府諸侍御

在水軍宴贈幕府諸侍御

《在水軍宴贈幕府諸侍御》是唐代詩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詩。全詩結構嚴謹,層次清晰,從大處著眼,最後落到具體景象上,詩中以敘述為主,先敘安史之亂爆發及其叛亂的主要過程,次述永王的率軍平亂的功績,再敘寫當時國家局勢與讚美諸侍御的清正嚴明;最後表明詩人渴望為平定叛亂貢獻出一切力量,並勉勵幕府諸侍御同心平叛、報效國家,表現出詩人的愛國思想和理想抱負。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在水軍宴贈幕府諸侍御》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 作者:李白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在水軍宴贈幕府諸侍御
月化五白龍1,翻飛凌九天。
胡沙驚北海2,電掃洛陽川3
虜箭雨宮闕,皇輿成播遷4
英王受廟略5,秉鉞清南邊6
雲旗卷海雪7,金戟羅江煙。
聚散百萬人8,弛張在一賢9
霜台降群彥10,水國奉戎旃11
繡服開宴語12,天人借樓船13
如登黃金台14,遙謁紫霞仙15
卷身編蓬下16,冥機四十年17
寧知草間人18,腰下有龍泉19
浮雲在一決20,誓欲清幽燕21
願與四座公,靜談金匱篇22
齊心戴朝恩23,不惜微軀捐。
所冀旄頭滅24,功成追魯連25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月化”句:《十六國春秋·後燕錄》載,後燕慕容熙建始無年,太史丞梁延年夢月化為五白龍。夢中占之曰:“月,臣也;龍,君也。月化為龍,當有臣為君。”比喻安祿山稱帝。
  2. 胡沙:喻指胡兵。北海:泛指北方。
  3. 電:閃電,形容安史叛軍行動迅速。
  4. 皇輿:皇帝所乘的車。播遷:流離遷徙,指玄宗逃往蜀中。
  5. 英王:指永王李璘。廟略:朝廷的戰略謀劃。
  6. 秉鉞:指執掌兵權。鉞:大斧。清:肅清。
  7. 海雪:海中的浪濤。
  8. 聚散:聚焦和散開,指指揮、調度。
  9. 弛張:弓弦的一松一緊,亦法理、調度之意。一賢:指李璘。
  10. 霜台:御史台,御史職司糾彈,嚴肅如霜,故名。此處藉以讚美永王幕府諸侍御。群彥:眾賢。指諸侍御。
  11. 水國:江南多水,故稱。戎旃(zhān):軍旗。奉戎旃,謂參加永王軍隊。
  12. 繡服:《漢書·百官公卿表》:“侍御史有繡衣直指,出討奸猾,治大獄。”此指永王幕府侍御。
  13. 天人:才能傑出者,此指永王李璘。樓船:戰船。
  14. 黃金台:又稱金台、燕台,燕玿王為招賢納士而築。故址在今河北易縣東南北易水甫。戰國時,燕昭王築此台,置千金於台上,延請天下賢士。
  15. 紫霞仙:天上的仙人。
  16. 卷身:屈身。編蓬:編結蓬草以為門戶,喻平民居處。
  17. 冥機:即息機,隱居不問世事。四十年:言時間之長,非實指。
  18. 寧知:豈知。草間人:隱居山野之人,此詩人自指。
  19. 龍泉:寶劍名。相傳為春秋時楚王請陶冶子、干將所造三劍之一,詳見《越絕書·越絕外傳·記寶劍》。
  20. “浮雲”句:《莊子·說劍》:“上決浮雲,下絕地紀。此劍一用,匡諸侯,天下服矣。此天子之劍也。”決:劈開。
  21. 幽燕:今北京市及河北省北部地區,時為安䘵山叛亂的基地。清幽燕:指平定安䘵山叛亂。
  22. 眾匱篇:兵書名,相傳為呂尚所作。《隋書·經籍志》有《太公金匱》二卷。
  23. 戴:尊奉。
  24. 旄頭:即昴宿,古人認為昴宿是胡星,其明預兆戰亂。此指安䘵山叛軍。旄頭滅,指平定安史之亂。
  25. 魯連:即戰國時魯仲連。曾為趙國退秦軍,事後不受趙國賞賜,功成身退。

白話譯文

月亮化為五條白龍,飛上了九重雲天。
范陽叛軍如胡地黃沙飛離北海,閃電一般橫掃洛陽。
胡虜的箭雨一般射向宮闕,皇帝的車駕逃往四川。
英明的王子秉受朝廷的謀劃,執掌兵權靖清南邊。
軍旗漫捲,如大海波濤;武器森列,似江上的雲煙。
一人指揮百萬大軍,張弛聚散,號令森嚴。
御史台來了眾多英賢,在南方水國,舉起了軍旗。
繡衣御史宴集一起,傑出的永王借給樓船。
好似登上黃金台,謁見紫霞中的神仙。
我藏身於茅屋裡面,不問世事四十年。
豈知隱居草澤的人,腰裡有著鋒利的龍泉;
一劍揮去,劈開浮雲,發誓要掃清幽燕。
如今很想與諸位御史.靜心討論金匱兵書。
大家都感謝王子的恩德,不惜獻出自己的生命。
所希望的是平定叛亂,功成身退,追隨魯仲連。

創作背景

此詩是至德二載(公元757)二月以前在永王璘水軍中所作。
據史書記載,永王於至德元載“十二月甲辰引師東下”(《資治通鑑》),“二載正月永王入郡陽”(《新唐書》),那么,李白入幕當在這一年的正月。永王磷兵敗被殺是在“二月戊戌”(《資治通鑑》),由此推算,李自在永王幕中的時間先後不過一個月左右。在這期間,詩人沒有留下更多的有關詩文,除《致賈少公書》之外,僅有《永王東巡歌》、《在水軍宴韋司馬樓船觀妓》及本篇三首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奚祿詒日本篇:“首序祿山之亂,次入永王,次入諸侍御,次自序,末勉諸公以報國。”正道出了全詩的結構及其主題。
開頭六句,簡捷地敘述了安祿山叛軍的囂張氣焰及其叛亂的主要過程、唐玄宗愴惶逃往四川的經過。
“月化五白龍,翻飛凌九天”,據《十六國春秋》載,後燕幕容熙建始元年(407年),太史梁延年夢見月亮變成五條白龍。占卜結果是,月亮是臣,龍是君。月亮變龍,一定要有臣篡君位。果然高麗人高雲殺死燕帝幕容熙而自立。此處意指安祿山叛亂稱帝。
“胡沙驚北海,電掃洛陽川”中的“胡沙”比喻安祿山叛亂。755年,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軍所到之處,燒殺搶掠,唐軍節節敗退。叛軍很快攻下洛陽,次年六月,攻陷長安。“驚”“電”二字,寫出叛軍的兇殘、訊猛,關鍵字語用得彼為恰當。
“虜箭雨宮闕,皇輿成播遷”,形象地描繪叛軍的暴行。箭簇如雨點一般,叛軍一路燒殺,皇宮很快被占領。唐玄宗養虎為患,導致安祿山叛唐,他手足無措,只得率寵妃楊玉環等人逃往四川。
這六句詩句場面壯闊,筆底煙塵,大有挾風帶雨之勢。寫叛軍氣焰囂張,正是為渲染永王軍隊的精銳,為下文作鋪墊。其中“胡沙驚北海”、“電掃洛陽川”、“虜箭雨官闕”等句對當時的形勢做了高度的藝術概括。“皇輿播遷”四字則道出了唐王朝腐敗,不堪叛軍一擊的可悲情況。詩句間,詩人的愛憎感情亦是很鮮明。
接下六句敘寫永王承朝廷委任,率軍南下的情景。
“英王受廟略,秉鉞清南邊”,《詩經·商頌》曰:“武王載旆,有虔秉鉞。”這兩句敘寫永王的威武形象。為了平定叛亂,永王毅然在南方起兵。
“雲旗卷海雪,金戟羅江煙’’兩句,是描寫永王的旌旗舒捲有如海濤,武器羅列有如江煙的雄壯氣勢。“聚散百萬人,弛張在一賢”兩句是對永王璘的熱情讚美。描寫了永王軍隊的雄壯之姿:旌旗獵獵,舳艫千里,劍戟森森;百萬軍中簇擁一位雄姿英發的統帥,談笑自若,運籌帷幄。無論文官武將,都聽從永王指揮。其中,“卷”字,猶有氣勢。
這六句與開頭六句相對應,愈寫叛軍之兇猛,愈能襯托永王軍隊的強壯。
再下六句讚揚諸侍御才華出眾,同時也表達了自己身赴宴會“如登黃金台,遙謁紫霞仙”的暢快心情。
“霜台降群彥,水國奉戎旃”,這兩句是過渡,寫永王平定叛亂,深受南方人民歡迎,吸納許多人才和貧苦百姓都投到軍中,為永王效力,點明了詩題,為下文宴贈幕府侍御作準備。“霜”有嚴肅之義,御史司糾彈,主嚴肅,故稱霜台。詩人熱情讚美永王軍中的侍御,稱之為“群彥”。江南多水,故曰“水國”。
“繡服開宴語,天人借樓船。如登黃金台,遙謁紫霞仙。”具體寫在水軍的一次宴會場面:侍御們聚在永王周圍,大家談笑風生。詩人參加了此次宴會,置身於這般場合,仿佛登上了黃金台,遠遠望見雲中仙人般的永王。《太平御覽》曰:燕昭王為郭隗築台,稱黃金台,也稱招賢台。詩人終生都希望“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並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詩人曾因道教關係得入翰林,可惜沒有任何機會,使其能在政治上有所建樹。詩人投身永王軍中,便是其要實現自己政治幻想的一次實踐。在水軍中參加永王賜宴,讓詩人自然想到自己的身世。
接著下六句,是引出詩人身世、抒寫自已的愛國之志。
“卷身編蓬下,冥機四十年。寧知草間人,腰下有龍泉?”這四句概述詩人的經歷,亦是詩人自喻。“冥機”,同息機,默然不聞世事。“草間人”與“編蓬”意思相同,意指平民百姓。屈居草野,不問世事“四十年”。敘述一個普通人腰下卻有“龍泉”寶劍,意在強調自己有非凡的才幹,但沒人知曉其曾有胸懷濟世之才。
“浮雲在一決,誓欲清幽燕”兩句是緊承上面四句,作一收束,直抒胸臆,寫得詞情慷慨,意氣揮放,表達出詩人自己願為國家平定叛亂的雄心壯志。
最後六句勉勵四座諸公要齊心協力,不惜微軀,盡力報國。
“願與四座公,靜談金匱篇。齊心戴朝恩,不惜微軀捐。所冀旄頭滅,功成追魯連。”寫詩人既是勉勵諸位侍御忠義報國,也是激勵自己,表達了詩人的決心。“金匱”,用金屬製成的藏書櫃,意指記錄永王功績的文書資料。最後又歸結到自身上來,表明自己平素所懷的功成身退的理想。
全詩共分五層,每六句一轉,結構井然,氣韻流動,層次清晰,從大處著眼,最後落到具體景象上,詩中以敘述為主,先敘寫安史之亂爆發、安史叛軍的囂張氣焰及其叛亂的主要過程,次敘永王率軍平亂的功績,再敘從軍心情,最後敘述詩人貢獻力量的決心,勉勵四座諸公盡力報國,表明了詩人的愛國志向,有力地抒發了愛國的豪情。

名家點評

清代王琦《李白詩歌全集》題解:《漢書》:莫府省文書。晉灼曰:“將軍職在征行,無常處,所在為治,故言莫府也。或曰衛青征匈奴,絕大莫,大克獲,帝就拜大將軍於幕中府,故曰莫府,莫府之名始於此也。”顏師古曰:“二說皆非也。莫府者,以軍幕為義,古字通單用耳。軍旅無常居止,故以帳幕言之。廉頗、李牧市租皆入幕府,此則非因衛青始有其號。”
近代詹福瑞《李白詩全譯》題解:詩題下舊註:“永王軍中”,當是至德二載(757)二月以前在永王璘水軍中所作。詩中表達了靖亂報國,不惜微軀的決心。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