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咖啡館遇見馬克·吐溫》內容簡介:幽默易逝,它的保鮮期大概跟一條魚或一套套用軟體程式差不多吧,不過,馬克·吐溫在去世一個世紀後,依然位居最有生命力和最受歡迎的美國作家之列,他在繼續收穫著新的讀者:有個十二歲的孩子最近獨自看完了《湯姆·索亞》,根本沒用老師和家長的督促。馬克·吐溫依舊像平常那樣,手上央著一支雪茄,身著考究的白色西裝。坐下來跟他一起喝杯咖啡吧,你會看到一個不一樣的馬克·吐溫,他不僅是小說家,同時還是淘金者、內河船水手、不折不撓的實業家,以及自助影集的發明者。
基本介紹
- 書名:在咖啡館遇見馬克•吐溫
- 譯者:王錚
- 出版日期:2013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英語
- ISBN:9787531668954
- 作者:弗瑞德•卡普蘭 (Fred Kaplan)
- 出版社: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 頁數:152頁
- 開本:16
- 品牌:北京眾流滄海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在咖啡館遇見馬克·吐溫》由弗瑞德·卡普蘭著。你想過自己跟馬克·吐溫坐在一起來杯咖啡嗎?來吧,現在你可以穿越時空實現這個願望了。跟馬克·吐溫談天說地,陶醉在他那尖酸刻薄、怪誕離奇的故事中,體會他生動的解說、豐富的表達。沒準兒,有的時候你跟他的想法不一樣,小心,他可是巧言善辯啊,我猜,你一定會為他倔強的個性而傾倒。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弗瑞德·卡普蘭(Fred Kaplan) 譯者:王錚
弗瑞德·卡普蘭(Fred Kaplan),美國紐約皇后學院傑出教授,一流的文學史專家,曾獲普利茲新聞獎。他寫了很多文學家的傳記,包括亨利·詹姆斯、狄更斯、托馬斯·卡萊爾等。
弗瑞德·卡普蘭(Fred Kaplan),美國紐約皇后學院傑出教授,一流的文學史專家,曾獲普利茲新聞獎。他寫了很多文學家的傳記,包括亨利·詹姆斯、狄更斯、托馬斯·卡萊爾等。
圖書目錄
序言
導讀
現在,談話正式開始……
母親河
財富
天意和教養
又弄、諷刺與人性
宗教、上帝與《聖經》
作家
文化批評家
旅行文學
美元、王權和名望
總統和政治家
帝國主義
奴隸制和種族
哈克貝利·費恩
REFILL?
導讀
現在,談話正式開始……
母親河
財富
天意和教養
又弄、諷刺與人性
宗教、上帝與《聖經》
作家
文化批評家
旅行文學
美元、王權和名望
總統和政治家
帝國主義
奴隸制和種族
哈克貝利·費恩
REFILL?
序言
幽默易逝——它的保鮮期大概在一條魚和一套軟體程式之間吧——然而,去世近一個世紀後,馬克·吐溫依舊位居最有生命力和最受歡迎的美國作家之列。2007年度《耶魯語錄》收錄了吐溫的153條經典言論,比卡爾·馬克思多了140條。眾多“嚴肅”和高傲的同時代文人,例如他的朋友威廉·迪恩.豪威爾斯,都淪落到了文學史的註腳里,而吐溫卻在繼續收穫新的讀者:十二歲的兒子最近獨自看完了《湯姆·索亞》,沒有我和他媽媽,或者老師的督促。“真爽!”他給了句簡潔的評價。
吐溫在密西西比河畔長大,二十歲出頭當上了汽船領航員,二十五歲那年去了西部尋找發財機會。他身上最具喜劇性之處是,容易輕信的樂觀主義恰好遇上了一個貪慾橫生的年輕共和制國家。吐溫在偉大的美國人對大生意、財運當頭和彩虹盡頭的那罐金子的信仰中尋覓到了豐富的創作素材——這種傾向也徹底映射到了他自己的生活中。不管有多少寫作收入,他總是執著於自己的發財計畫,在礦業股票、騙人的發明和不靠譜的投機生意上損失了不少錢。他在工作中比在生活中更瀟灑,幾乎從不屈就自己的個性,不管它有多么愚蠢或唯利是圖。
吐溫在表面上淺顯滑稽的閒言碎語和深奧事理之間穿梭自如。《卡拉維拉斯縣馳名的眺蛙》(1856)寫的純粹是市井瑣事,除了吹牛的藝術、粗魯的舉止和西部採礦營地(吐溫二十幾歲時還在那裡工作過一段時間)的趣聞之外.再無他物。《一個真實的故事——照我聽到的逐字敘述的》(1874)是對奴隸制和講述者(推測就是吐溫本人)自身的一場控訴,他竟然想像一位太太的黑人保姆過著田園式生活。與其筆下的大部分作品一樣,這兩則故事突出了本土語言風格,它有助於形成與歐洲前輩截然不同的美國文學傳統。
讓湯姆·索亞那位邋遢的好友哈克親口說出自己的故事,馬克‘吐溫用這樣的情節安排釋放出美國文學中一個最滑稽的聲音,並找到了社會批判的一劑美妙良方:辛辣的嘲諷賦予這部小說獨特的魅力,哈克,一個社會的棄兒,竟然對叛逆那個時代的社會傳統中最不公平和最虛偽的部分產生了負罪感。他混淆了傳統與自然法則,亦如他在與生俱來的道德感與“罪惡感”之間徘徊,幫助逃亡路上的夥伴奴隸吉姆讓他心生下地獄的恐懼。
乘著木筏漂流在密西西比河上的哈克和吉姆是偉大的美國式幻想的代言人,偶然瞥見社會混亂的一面,他們就會萌生逃脫文明的束縛、奔向廣闊空間的念頭。很少有小說如此徹底地表現美國人性格中的承諾性與矛盾性;以這樣豐富和大比例的戲謔式筆觸道出這一點的作品更是絕無僅有。大部分作品都不可避免地沾染上了教室的味道;閱讀吐溫將讓你體驗逃學的樂趣。
吐溫在密西西比河畔長大,二十歲出頭當上了汽船領航員,二十五歲那年去了西部尋找發財機會。他身上最具喜劇性之處是,容易輕信的樂觀主義恰好遇上了一個貪慾橫生的年輕共和制國家。吐溫在偉大的美國人對大生意、財運當頭和彩虹盡頭的那罐金子的信仰中尋覓到了豐富的創作素材——這種傾向也徹底映射到了他自己的生活中。不管有多少寫作收入,他總是執著於自己的發財計畫,在礦業股票、騙人的發明和不靠譜的投機生意上損失了不少錢。他在工作中比在生活中更瀟灑,幾乎從不屈就自己的個性,不管它有多么愚蠢或唯利是圖。
吐溫在表面上淺顯滑稽的閒言碎語和深奧事理之間穿梭自如。《卡拉維拉斯縣馳名的眺蛙》(1856)寫的純粹是市井瑣事,除了吹牛的藝術、粗魯的舉止和西部採礦營地(吐溫二十幾歲時還在那裡工作過一段時間)的趣聞之外.再無他物。《一個真實的故事——照我聽到的逐字敘述的》(1874)是對奴隸制和講述者(推測就是吐溫本人)自身的一場控訴,他竟然想像一位太太的黑人保姆過著田園式生活。與其筆下的大部分作品一樣,這兩則故事突出了本土語言風格,它有助於形成與歐洲前輩截然不同的美國文學傳統。
讓湯姆·索亞那位邋遢的好友哈克親口說出自己的故事,馬克‘吐溫用這樣的情節安排釋放出美國文學中一個最滑稽的聲音,並找到了社會批判的一劑美妙良方:辛辣的嘲諷賦予這部小說獨特的魅力,哈克,一個社會的棄兒,竟然對叛逆那個時代的社會傳統中最不公平和最虛偽的部分產生了負罪感。他混淆了傳統與自然法則,亦如他在與生俱來的道德感與“罪惡感”之間徘徊,幫助逃亡路上的夥伴奴隸吉姆讓他心生下地獄的恐懼。
乘著木筏漂流在密西西比河上的哈克和吉姆是偉大的美國式幻想的代言人,偶然瞥見社會混亂的一面,他們就會萌生逃脫文明的束縛、奔向廣闊空間的念頭。很少有小說如此徹底地表現美國人性格中的承諾性與矛盾性;以這樣豐富和大比例的戲謔式筆觸道出這一點的作品更是絕無僅有。大部分作品都不可避免地沾染上了教室的味道;閱讀吐溫將讓你體驗逃學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