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角厝

土角厝

土角厝是一種潮州地區傳統民居建築,其製作過程是將較有黏性的土塊加水搗成泥漿,摻以截短成一段段的稻草或粗糠混合,為了讓泥磚結構更紮實,以牛隻或人工踩踏均勻,置於模板印製成土塊,再日曬或風乾即可使用。為了防止被雨淋脫落,在外層覆以稻草或瓦衫,或表面塗以石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土角厝
  • 外文名稱:Should's ancestral hall
  • 地理位置:廣東省潮州市(潮汕地區)
  • 著名景點:土角厝
簡介,建造工藝,優點,

簡介

蓋土角厝時,先將泥磚一塊塊的堆迭起來,泥磚與泥磚之間加入較稀的泥漿使其接合黏住,使用木頭作為樑柱,屋頂上覆蓋瓦片而構成土角厝。

建造工藝

到近代由於生產技術的提高,潮州建築工匠在原工藝上進行改良。採用貝灰加入紅土錘鍊製成“灰土角”製成的“灰土角”比原來的更能夠經受風雨的侵蝕。
然而在潮州鄉鎮土角厝的泥磚是不規則形狀,沒有特定尺寸的模子,在鳳凰、文祠、三繞等地能見到風貌獨具一格的土角厝。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建築是客家圍樓。

優點

土角厝的優點為隔熱性強,所以冬暖夏涼,清爽舒適,又可就地取材,節省許多建材費用。缺點為怕水,如遇下雨積水會融化或脫落。因此有人在土角厝外面覆以稻草或覆瓦衫,或表面甬塗以石灰,防止淋雨。有些房屋基層用石頭或“紅毛土”作基礎,延長使用壽命.據說土角厝可以用百年以上。
早年做土角,均由鄰居親友協助或放伴工製造土角。疊土角時,每置四至五塊土角中間橫置竹片,再疊土角,加強堅固。屋頂以竹木為梁,以茅草、稻草、甘蔗葉或台灣瓦作厝頂。疊土角厝後,為增加室內之光度,通常再敷白石灰,外面即敷泥土或白石灰,更增加堅固與美觀。
在過去能夠用青磚紅瓦來蓋房子的基本都是非官則貴的大戶人家,潮州的“土確厝”也另一方面印證著當年社會貧富危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