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溪洞村,一個坐落在湘鄂邊界大山一角的小山村,正創造著建設新農村的奇蹟。養殖業協會引領著全村4個組165戶643名村民走上了“豬--沼--糧”、“豬--沼--菜”的生態農業園發展之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土溪洞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湖南省張家界市桑植縣五道水鎮
- 面積:耕地總面積243畝
- 人口:643
土溪洞村簡介,土溪洞村風景,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發展重點,地圖信息,
土溪洞村簡介
土溪洞村地處海拔800米的大山界上,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43畝(其中:田6畝,地237畝),人均耕地1.08畝,主要種植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 6625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25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10畝,主要種植泡核桃等經濟林果;荒山荒地113畝,其他面積4100畝。
土溪洞村風景
土溪洞村地處海拔800米的大山界上。600多村民與外界接觸的惟一通道就是祖祖輩輩數百年從懸崖絕壁鑿出的一條僅1米寬、長6公里的下山槽溝。一年又一年,生活在這裡的土溪洞人下山上山,都把平安回家當成人生最大的幸福。長期的艱苦環境養成了土溪洞人勤儉持家、愛護環境衛生的良好生活習慣。家家戶戶房前屋後乾淨整潔,窗戶灶台明亮潔淨,土溪洞人改變不了惡劣的自然環境,卻營造了和諧共處的生存環境。
土溪洞人在村支兩委的帶領下,達成了一個共同心愿:一年,三年,五年,哪怕十年,也要修通一條公路。從2000年到2004年,土溪洞人花了5年時間,投入義務工2萬多個,炸岩10000多方,硬是在懸崖絕壁中鑿通了一條寬4米、長5.2公里的盤山公路。從2005年到2006年,土溪洞人又用2年時間把盤山公路變成盤山水泥路。70多萬元的投入,土溪洞人把黨和政府的關懷銘記心間,用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讓外人動容。村支書陳高才和鄉親們為了從懸崖絕壁修通公路,在公路上一住就是4年,不僅把打工5年攢下的3萬元錢投到了公路上,還當上了爆破手。一天,陳高才懸在半空中爆破,點燃了一個炮眼,坐骨神經痛突然一下發作了,疼痛難忍,還有三個炮眼沒點。生死攸關之時,陳高才拿火的手哆嗦著,硬是拚命點完剩下的三個炮眼,爬回工地僅2秒鐘,炮響了。
四周高山綠樹環繞,山下田地莊稼無公害蔬菜綠意盎然,家中,豬牛滿圈。為了發展養豬產業,土溪洞村支兩委爭取省科技特派員趙小剛、謝真理和篤信養殖公司、金農牧業的支持,全部與市場接軌,實行訂單養殖。2007年,土溪洞村自發成立了養殖協會,購買了一套飼料組合加工機械,全部實行“南統一品種、統一飼料、統一防疫、統一回收”的產業化經營。
土溪洞人的生活是忙碌的,又是充實的。田地忙生產,家中忙養殖。生產忙了,打下的糧食轉化為豬用飼料,降低了養殖成本。家中忙了,家家砌了豬欄,肥了豬崽,滿了口袋。50多歲的余願民兩口子養了4頭母豬,餵了20頭肥豬,僅4個月時間純收入6000多元。
一家家農戶通過養殖、種植圓了發家致富夢。上坪組村民唐純青試著養豬50頭,每頭豬收購均價5.7元/斤,50頭肥豬出欄純收入2萬元。“有人說外出打工,一年掙回1萬元,我們在村里搞養殖、種植,一年下來,收入2萬元沒有問題。”唐純青對來村里檢查指導工作的市、縣領導道出自己的心聲。
土溪洞人沒有滿足。他們把目光放得更遠。從2007年到2010年,爭取國家知識產權局、能源辦支持,用四年時間完成“改廚、改欄、改廁、改水”四改工程,村民栽花種草面積占人居的10%。
從2007年到2010年,以養殖業協會為紐帶,大力發展種養業,爭取年出欄生豬8000至1萬頭,牛500頭,雞5000隻,種植無公害蔬菜300畝,村民人均純收入由3000元增加到9000元。
這是土溪洞人的夢想,也是土溪洞人的奮鬥目標。路修通了。如何引導鄉親們走共同致富的路子,早已在村支兩委心中盤算開了--與國家知識產權局掛職駐桑植扶貧的副縣 長聯繫。2005年,國家知識產權局領導在實地考察後,決定計畫利用4年時間,每戶投入5000元,在土溪洞村實行“三改”(改廚、改廁、改欄)工程,每家每戶修豬舍6至100間,把土溪洞村著力打造成發展“豬-沼-稻(果、菜)”的生態養殖示範村。
土溪洞村實施生態養殖示範村起步階段,村里人都不敢嘗試,陳高才就一家家做工作。村民們說:“高才書記,我們都看著你呢,你給我們帶個頭。你乾,我們都跟著乾”。陳高才原計畫把自己放在最後,現在不得不放在最前面,於是,向親戚朋友借款5萬元,高標準高質量修起了28間豬欄。養殖母豬20頭,年出欄生豬500頭,年收入達16萬元。“豬-沼-稻(菜、果)”的生態循環養殖模式,為土溪村樹立了榜樣,30戶農戶積極回響,修豬舍100間。2007年,土溪洞人不用發動,30戶農戶修豬欄200間,建沼氣池70口。2008年土溪洞“豬-沼-稻(菜、果)”的生態養殖循環圈將全面形成。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43畝(其中:田6畝,地237畝),人均耕地1.08畝,主要種植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 6625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25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10畝,主要種植泡核桃等經濟林果;荒山荒地113畝,其他面積4100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0年底,已實現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全村58戶全部飲用井水。有58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58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55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0戶;該村到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27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8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3輛,農用運輸車2輛,機車10輛。全村裝有太陽能農戶2戶;建有小水窖59口。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95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95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87畝。到2010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戶居住在磚木結構房屋中,有54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有2戶居住在其它結構的房屋中。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81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51萬元,占總收入的28.18%;畜牧業收入56萬元,占總收入的30.94%(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70頭,肉牛43頭,肉羊186頭);林業收入70萬元,占總收入的38.67%;第二、三產業收入4萬元,占總收入的2.21%。農民人均純收入295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畜牧業等為主。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養殖業,主要銷往省內。2010年畜牧業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56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30.94%。該村發展泡核桃特色產業,計畫發展泡核桃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有農戶58戶,鄉村人口228人,其中男性126人,女性102人。其中農業人口225人,勞動力126人。該村以彝族為主,其中彝族206人,漢族22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92人,參合率84.96%;享受低保29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距離村委會衛生所17公里,距離鎮衛生院35公里。人畜混居的農戶1戶,占農戶總數的1.72%。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十字口完小,中學生就讀到龍街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18公里,距離中學35公里。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3人,其中小學生17人,中學生16人。
村務公開
到2010年底,該村已簽訂農業承包契約50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34.69畝。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會議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2人,黨員中男黨員2人,團員3人。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人畜飲水困難,道路基礎差。學校基礎設施差,教師生活和工作都非常艱苦。
該村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泡核桃特色產業,發展養殖業、採礦業,加大礦石探查和開採力度。
地圖信息
地址:張家界市桑植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