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沃老花鼓

土沃老花鼓

土沃老花鼓是山西晉城的傳統民俗舞蹈。屬於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起源於晉城沁水縣土沃鄉臨近地區。作為一種傳統的民眾藝術表演形式,距今已有360多年歷史,經歷清代至民國的產生、形成期,建國初至“文革”前的成熟、興盛期,“文革”期間的沉寂、消亡期,文革以後的復甦、搶救期。“土沃老花鼓”之所以稱為老,有兩個含義:一是土沃老花鼓在沁水流傳歷史悠久;二是獨特的表演形式長達200多年,人們久看不厭,老戲新看,十分有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土沃老花鼓
  • 分類:舞蹈
  • 地區:山西省
表演形式,發展現狀,保護狀況,傳承意義,

表演形式

“土沃老花鼓”是集打、唱、跳三個部分為一體的舞蹈表演形式,表演隊伍由二十人到五十人均可,主要角色有老醜、小丑、花姑、老漢、老婆、腰鼓手、報馬童、擔鼓,主要表演步法是“曲曲步”,要求全腳擦地行進,身體左右擰轉,如風擺楊柳,輕柔優美。
全場表演的隊形分為“雙龍出水”、“三盞燈”、“十二連勾”、“雙龍擺尾”、“雙插花”、“九道彎”、“荷花轉”、“單悶葫蘆”、“棗化形”、“雙分頭”等,最為精彩的是“四醜登場”。
“土沃老花鼓”的樂譜有兩種,一種是舞蹈譜(走場鑼鼓),分為走場譜和登場譜;一種是曲調譜(花鼓調)分為“老調”和“新調”兩首曲目,歌詞隨時代自編。
土沃老花鼓自製的樂器、服飾和道具分為三種類型。打擊類,主要有口噙鼓;服飾類,主要有串鈴、絲麻胡嘴、蝴蝶帽圈、對襟襖等二十餘種;道具類,主要有羽毛扇子、拂塵。另外還使用小堂鼓、腰鼓、大鑼、小鑼、小鈸、小鑔、小勾鑼等樂器。腰裝和化妝基本模仿戲曲的生、末、淨、旦、醜名行當,從頭到腳全身自己設計,自己加工製作,既有模仿性又具特色性。

發展現狀

土沃老花鼓在十年文革動亂之後,在市、縣、鄉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發掘、搶救、傳承、發展等方面做了許多工作,但由於受人們對傳統民俗的日益淡化、後繼無人,認識不到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的實際意義等諸多原因,只是土沃老花鼓發展滯後,瀕危狀況很難改變。
“土沃老花鼓”在市、縣、鄉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發掘、搶救、傳承、發展等方面做了許多工作,但由於人們漠視傳統民俗文化,對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致使土沃老花鼓發展滯後,處於瀕危狀態。

保護狀況

項目類別:傳統舞蹈
保護單位:沁水縣文化館
保護級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保護項目
分布區域: 沁水縣土沃鄉臨近地區

傳承意義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沁水縣人民文化館獲得“土沃老花鼓”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