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1958年,國家有關部門在全國組織進行了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研究工作,蒐集到上千萬字的資料,撰寫出少數民族簡史、簡志和自治地方概況三套叢書的書稿,整理調查資料300餘種。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組織編寫了“民族問題五種叢書”(即《中國少數民族》、《中國少數民族簡史叢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簡志叢書》、《中國少數民族自治地方概況叢書》、《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書》)。這次調查為黨和政府制定社會主義民族政策和工作方針,在少數民族地區開展民主改革和進行經濟建設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據,開創了我國進行大規模少數民族調查的先河,為民族研究蒐集與積累了大量彌足珍貴的資料。時至今日,其成果仍然是開展民族工作的重要依據,是民族學研究必不可少的參考文獻和反覆引述的基礎材料。
基本介紹
- 書名:土族:青海互助縣大莊村調查
- 出版社:雲南大學出版社
- 頁數:436頁
- 開本:32
- 作者:李志農 丁柏峰
- 出版日期:2004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810687719
圖書目錄
第一章 概況與歷史
第一節 概況
一、自然概況
二、人口概況
三、經濟概況
第二節 歷史與沿革
一、民族源流
二、關於大莊村建村的歷史傳說
三、大莊村土族溯源
四、大莊村的土司制度及其衰落
五、大莊村歷史沿革
第二章 生態環境
第一節 大莊村自然環境之歷史變遷
第二節 氣候
一、日照
二、氣溫
三、土壤溫度
四、降水
五、霜期
六、風
第三節 資源
一、土地資源
二、水資源
三、礦產資源
四、動物資源
五、植物資源
第四節 自然災害
一、自然災害的種類
二、自然災害產生的影響及相應的措施
第五節 生態系統
一、村落生態
二、森林生態
三、水生態
第六節 環境意識
一、訪談實錄
二、問卷調查
第三章 人口
第一節 土族人口的歷史及現狀
一、土族人口的分布特點及變化
二、大莊村土族人口情況
第二節 人口的自然構成
一、年齡狀況
二、性別狀況
三、病殘障者狀況
第三節 人口的社會構成
一、民族狀況
二、婚姻家庭
三、生育狀況
四、死亡狀況
五、人口素質
六、大莊村家庭從業人員行業結構
七、大莊村人口遷移流動狀況
第四節 計畫生育
一、大莊村計畫生育政策的落實
二、大莊村婦女節育方式
三、大莊村歷年計畫外計畫內生育狀況
四、歷年計畫生育經費投入情況
第四章 經濟
第一節 大莊村生產關係的變化
一、土改前大莊村經濟概況
二、新中國成立後大莊村經濟制度的變遷
三、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制度變化
四、大莊村家庭經濟角色的變化
五、目前的經濟管理體制
第二節 大莊村各行業經濟發展狀況
一、農業生產資料
二、農作物種植與家畜飼養
三、林業
四、其他經濟
五、經濟結構的變化
第三節 大莊村村民的收入與生活消費
一、大莊村村民的家庭經營與收入
二、村民的生活消費變化
第四節 勞動態度和生活安排
一、村民的勞動方式
二、農業生產安排和勞動條件
第五章 社會政治
第一節 村寨管理體制概況
一、村寨管理體制變遷
二、大莊村的村級組織
三、大莊村的黨建工作
第二節 民主政治與社區管理
一、公正的民主選舉
二、完善中的社區管理
三、貫徹村務公開制度
四、改善社區生存環境
第三節 社會分層
一、經濟收入分層
二、權力分層
三、威信分層
四、宗教地位分層
第六章 婚姻家庭
第一節 婚姻
一、配偶選擇的規則
二、大莊村男女青年選擇配偶模式
三、配偶制及婚後居住模式
四、婚配時的聘禮和嫁妝
五、大莊村土族青年婚姻成立的條件
六、大莊村的離婚和再婚制度
第二節 家庭
一、家庭組織結構
二、收養
三、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
第七章 法律
第八章 文化
第九章 民族風俗
第十章 教育
第十一章 科技和衛生
第十二章 宗教
附錄 東溝鄉大莊村大事記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文摘
據專家考證:目前在大莊村附近花園溝東面的山頂上依舊生長著一小部分天然的松樹和柏樹,從樹齡推知:一兩千年以前,大莊村附近遍布天然森林。後來由於歷史的變遷,特別是人口的增多,牧業的過度發展,導致森林被砍伐殆盡,所以到新中國成立之前,大莊村周圍林木稀疏。1936年,馬步芳為了其統治利益,強行命令大莊村村民種樹,他按人口從各家抓取一定的壯丁,劃出地域範圍,用鞭子和刺刀逼迫村民為他植樹造林,在大莊村一帶所有的平川上基本都種上了楊樹等林木。後來青海解放,馬家軍閥垮台,樹木則成了大莊村的一筆寶貴財富,至此,大莊村的山上和平川上生長著茂盛的松樹、楊樹和樺樹等林木。除了平川上茂盛的樹林,山坡上的草也十分肥美。不過,那時田地里的莊稼產量十分低。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青稞和豌豆等,基本上沒有綠色蔬菜。土地通常是耕種一半、休息一半,來年又更換交替耕種。
當時的大莊村不僅擁有蔥綠的樹林、肥美的水草,而且水資源也非常充沛。大莊村的主要水源來自於黑泉、拉東泉、拉麻官泉三條地下水噴涌而出形成的泉水。黑泉在地面形成的河流叫黑泉河,拉東泉和拉麻官泉則匯合形成東溝河,最後黑泉河與東溝河再匯合形成大莊河。大莊河流經整個村子,經過姚馬村、韻家口,最後注入湟水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大莊河的水流量特別大,河面在夏天足有五十多米寬。當時沒有橋,每到仲夏雨水豐沛時,洪水暴漲,根本不能過河,河水甚至會把河岸兩邊的樹木沖走。河裡生活著一些叫不出名字的魚,最大的有手掌般大小,最小的只有小拇指大。
後記
本調查報告共十二章,各章執筆人是:前言、第一章、第十章、後記、附錄由李志農撰寫;第八章、第九章由丁柏峰撰寫;第五章、第六章由施海濤撰寫;第二章、第三章由陸雙梅撰寫;第四章、第十一章由李少波撰寫;第七章、第十二章由鄂崇榮撰寫。李志農、丁柏峰共同完成了全書的統稿工作。本書所收入的照片由李志農、施海濤、陸雙梅和丁柏峰拍攝。
序言
近半個世紀過去了,各少數民族在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均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新的形勢和任務面前,無論是進行決策的黨政部門,還是進行理論研究的學術界,要深入進行民族調查的願望超過了以往任何時候。各級黨委、政府迫切需要系統地了解少數民族發展變化的現狀,深入探討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科學地把握少數民族發展的趨勢,以制定出適合於各少數民族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符合客觀實際情況的民族政策和發展規劃。
如何在新的時期開展民族調查,以獲得開拓性的成果,這就不能囿於傳統的民族調查方式,而必須有新的觀念、新的方式。從學科發展的角度說,分化與整合,是當代學術研究發展的兩大趨勢。一方面,各個學科的發展呈現出日益分化的趨勢,學科劃分越來越細;另一方面,又呈現出學科之間的整合趨勢,各個學科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交叉,其界限越來越模糊,跨學科研究與交叉學科不斷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