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梯瑪歌》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族民間文學中的珍貴
文化遺產,主要分布在湘西酉水流域的龍山、永順、保靖、古丈四縣土家族聚居區,其歷史悠久,內涵豐富,特色濃郁,對土家族人文社會影響深遠。
《梯瑪歌》是梯瑪活動中一種用土家語演唱的古歌。“梯瑪”是土家語音譯,“梯瑪”既指土家族的一種
原始宗教儀式,又是
巫師的土家語稱呼,即“敬神的人”。
《梯瑪歌》格局宏大,篇幅浩繁,是一種吟唱式的長篇史詩,對土家族的歷史、民族的遷徙、天文地理、信仰禁忌、宗教哲學、生產勞作、生活習俗等,都作了寶貴的記述。它以土家族民間祭祀儀式為載體,世代心口相傳。它集詩、歌、樂、舞為一體,表現出土家族廣泛的歷史內容和社會生活內容。
龍山、永順、保靖、古丈四縣位於湖南西北邊陲。區域內重巒疊嶂,溝壑縱橫,歷史上與外界缺少大規模文化交流,是土家族原始文化得以長期保存的地理原因。
在龍山、永順、保靖、古丈四縣總人口中,土家族等少數民族占64.8%,是全國土家族人口分布密度最大的聚居區。龍山縣靛房、他砂、洗車河、苗兒灘、農車、隆頭、賈市、里耶、長潭、岩沖、內溪等鄉鎮至今還通行土家語,是全國土家語保存得最好的地區。以語言為載體的土家族民間文化在此代代相傳。
龍山、永順、保靖、古丈四縣,
先秦時屬楚之黔中地,秦屬黔中郡,漢改武陵郡,梁置大鄉縣,隋為辰州,唐置溪州領大鄉、三亭兩縣。梁開平年間建立溪州土司政權後,四縣人民共同經歷了長達877年的土司統治歷史。四縣人民山同脈,水同源,人同祖,民同俗,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共同創造了燦若繁星的土家族民間文化,《梯瑪歌》是其中的一朵奇葩。
“梯瑪”在土家人的心目中,是溝通人神之間的神秘使者。他既能向神表達人的祈求,又能向人轉達神的旨意;既是神的代言人,又是人的代言人。但是由於土家族有語言無文字,無論梯瑪代人求神還是代神傳言,都只能用語言表達而不能用文字陳述。因此,《梯瑪歌》一直以土家語為媒介,在世代土家人中心口相傳。這樣,掌握這門知識和技能的梯瑪,在土家族中占有顯赫的社會地位。在古代,梯瑪可以參與部落的重大問題的決策,用他們所通曉的占卜術,為部落預測吉凶禍福;並用他們獨特的巫醫巫術,為部落人祈福攘災,驅病避邪,從而受到人們的尊重。梯瑪有權調解民間糾紛,有權干預民間婚喪大事,男婚女嫁必須得到梯瑪許可。清雍正年間實行“改土歸流”政策後,梯瑪的權力雖然日漸削弱,但在土家人的日常生活中,仍有重大而深刻的影響。
土家族《梯瑪歌》現存於龍山的靛房(坡腳)、他砂、農車、洗車河(乾溪)、苗兒灘(鳳溪)、隆頭、賈市、內溪、里耶(岩沖、長潭),保靖縣的碗米坡鎮、塗乍、比耳、朝陽、水銀、野豬坪、清水、毛溝、大妥、普戎、復興、遷陵,永順縣的松柏、王村、高坪、撫志、永茂、靈溪、顆砂、石堤、首車、勺哈、青坪,古丈縣的紅石林鎮(茄通、斷龍)等20多個鄉鎮。
藝術特色
主要內容
口傳文學
作為
民間文學的《梯瑪歌》,篇幅宏大、結構嚴謹。據由湖南少數民族古籍辦主編,保靖縣馬王鄉巫師向宏清口傳,彭榮德、王承瑤整理譯釋的《梯瑪歌》(嶽麓書社1988年10月出版)記錄,《神歌》長達50章148節。它們是:1.報家先,2.安正堂,3.臘月堂,4.三月堂,5.掛神像,6.開天闢地,7.請師父,8.訪堂大廟,9.報梯瑪,10.請先師,11.請四都衙門,12.請天子爺爺,13.請九都衙門,14.辦傳貨,15.奉主家,16.賞眾,17.起兵,18.備馬,19.起馬,20.遇家先,21.交和事錢,22.敬九月堂,23.踩十二板橋,24.捉魂,25.過乾搭地界九大坡,26.七月堂,27.摘花地界,28.過堂,29.過店,30.過十二重門,31.擺和事錢,32.和事堂回程,33.渡陰河,34.二過九月堂,35.宵夜請神,36.討保佑,37.討兵,38.退正月堂,39.討打發,40.仿兩口子議事,41.告兵,42.捉馬,43.拜男拜女,44.奠酒,45.求子問卦,46.七板橋,47.搭十二板橋,48.苦連亭,49.交天錢,50.傑洛番案。
由於《梯瑪歌》為口傳文學,因此,在各地流傳亦有差異。
民族史詩
《梯瑪歌》是一部珍貴的民族史詩,它既有對自然的崇拜、關愛、珍惜的一面,也有敢於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不屈不撓、英勇奮鬥的一面。在《開天闢地》這段神歌中,敘述了人類處在一個混沌初開的年代,“天和地隔得太近了”,日月不明,晝夜不分,於是鐵漢大哥、銅漢二哥上樹戳天;後來天上又冒出九個太陽,卯羽又站在馬桑樹上,用箭射下七個太陽,只留下一個太陽和一個月亮。尤其是那場毀滅性的大洪荒,人們面對“天變成地了,地變成天了”這種天翻地覆的大裂變,毫無驚懼之色,竟然發出了“天垮了用杈子叉起來,地塌了用鉤子勾起來”的伐天檄文,在現場聆聽,給人一種熱血充沛的振奮感。“神歌”以大量的篇幅,敘述了盤古開天、卵羽射日、遠古洪荒、兄妹成親、人種再續等神話傳說,揭開了《創世紀》的歷史。繼而又在“嘎麥起業”等法事中,向人們托出了一幅古老的民族遷徙圖。從中可以看到,其土家族先民活動的區域基本上是在酉水流域一帶。這與古籍上所記載的先秦至秦漢時活動在酉水流域的八蠻當是一脈相承。“神歌”敘述,這些土著先民是在遭到迫害受到欺凌後才舉族遷徙的,如“神歌”所唱:“放水把金州金殿沖走吧,放火把銀州銀殿燒了吧”,便是這段反迫害、反欺凌的歷史見證。從敬八部大神可以看出部落社會的痕跡。後來進入土司統治時期,梯瑪神系中又在“八部大神”的基礎上多出“向老官”和“彭公爵主”,這是遠古時期酋長崇拜的延續。《神歌》脈絡清晰,語言樸實,把族源、歷史融於民俗之中,世代口碑相傳襲。
百科全書
《梯瑪歌》是一部土家族生產生活的百科全書。其內容豐富,無所不包,大到開天闢地,小到飲食烹調。土家人的烹調術頗有特色,我們只要聽聽《梯瑪歌》便能品出牛肉的色、香、味來:“我們請屠夫把牛殺了,把皮剝了,到河裡洗得乾乾淨淨了。牛肉用大顫子蒸得軟和和的,牛蹄在大鍋子裡燉得糯糍糍的。放了好多辣椒啊,吃得辣辣的;大蒜長節長節切了,薑片切得薄薄的,煮熟了的黃豆顆顆像金色的耳環珠子,蘿蔔絲絲像銀子一樣雪白雪白……”
想像力
作為民間文學的一部傑作,濃郁的情感色彩和豐富的想像力在《梯瑪歌》中特別突出。
如“宋姆列些”:宋姆泛指祖先,“列”,譯成漢語是送,意思是父母要走了,子女為他(她)送行。我們看到,梯瑪穿著死者生前的衣服,背著一個爛背簍,背簍里除裝有死者生前的衣服、被蓋等,還按亡人的性別加以標誌性物件,若是男性去世,就得插上一根長煙桿;是女性逝世,還要背上一個麻籃(土家語稱為“澤殼”)。孝男孝女拖著梯瑪哭哭啼啼,拉著他的衣角不放,不準父親(或母親)離開他們。這時,作為死者“化身”的梯瑪也傷心地唱道:“兒啊,你莫哭了/女啊,你莫傷心了/你們的阿爸昨天喊我來了/他還在大門口等著哩/兒啊,你莫拖到娘了/女啊,你莫抱到娘了/你莫把娘的手捏得那么緊吵/你莫抓著娘的背簍搖啊搖/娘像竹子一年一年發了好多筍子/娘像樹子一年一年結了好多果子/竹子開花要死了/果子爛了要落了/我什麼都不愛了/你們的阿爸接我來了/我要回去了。”
在《梯瑪歌》中,其敘述的主體梯瑪是“天人合一”、“人神合一”的統一體。在梯瑪法事中,他時而代表人向神陳述人的祈求,時而又是神的化身,向人轉達神的旨意。他可以與南斗六星、北斗七星稱兄道弟,他可以把蜜蜂、蜻蜓、螞蟻、喜鵲、雀鳥、鹿子、野豬、熊呀虎呀這些傢伙請來試他的保郎橋。他可以與土地神像老朋友一樣拉家常,他可以到天河潭與岩上歌娘、岩下歌仔唱“三十六天故王坡”盤歌。如:
“問:那是什麼喲/背起簸籮下水了/那是什麼喲/搬起火鉗鑽岩了
答:那是螃蟹喲/搬起火鉗鑽岩了
問:那是什麼喲/勾起腰桿過來了
答:那是團魚喲/背起簸籮下水了
問:那是什麼喲/長手長腳過來了
答:那是青蛙喲/伸手伸腳過來了
問:那是蝦米喲/勾起腰桿過來
合:問的莫問了/猜的莫猜了/對門婆婆罵在了/旁邊娃娃哭在了
他們就這么一路唱著,輕輕鬆鬆地過了天河。
土家語辭典
《梯瑪歌》是一部豐富的土家語辭典。土家語是一種獨立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現全國土家族人口已達800多萬,而真正能講本民族語言的不足16萬人。流傳在湘西龍山洗車河流域的梯瑪歌,大部分用古老的土家語演唱,保留了許多瀕臨失傳的土家語辭彙,是一部口傳的土家語“活詞典”。從這些古老的土家語中,我們可以研究出許多頗有價值的土家文化。一是可以作時間考證,“神歌”中出現的人名,皆是有名無姓,如八部大神,他們分別叫敖潮河舍、西梯佬、西呵佬、里都、蘇都、那烏未、攏此也所也沖、接也會也那飛列也。我們把這些人名同後來的一些土家語人名聯繫一下,如五代時期吳著沖、惹巴沖,建於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的來鳳散毛司第一代土司王墨來送,以此推算,土家族地區到11世紀時,基本上還處於母系社會時期。二是可以作物種考證。在“神歌”中.墳一帶的早期糧食作物有利布(稻穀)、氣布里(黃豆)、烏所(小米)、翁巴(高粱)等,而以漢語相稱的蕎、麥、玉米等則傳人較晚些。蔬菜品種當時已經有拉白(蘿蔔)、細捧(青菜)、石拖(大蒜)、可蘇(生薑)、帕若古(辣椒)、爹嘿(豆腐)等,而瓜類及白菜傳人較晚。水果中板栗與核桃相比,板栗稱“樹喜”,核桃諧音“克討”,板栗當為本地土產,而核桃當是引進的品種。
精神法典
《梯瑪歌》是一部土家族的“精神法典”,在娛人娛神的法事過程中也起到了抑惡揚善、勸人為善的作用。在梯瑪法事中多次反覆出現撈魂、贖魂、造魂等情節,而且還臆造出大秤稱人山、大斗量人山等衡量善惡、懲惡揚善的鬼域,製造一種“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戲劇性氛圍,以此向惡者提出警示,實現抑惡揚善,勸人為善的目的。道德約束功能。梯瑪具有崇拜自然,崇拜祖先的原始宗教色彩。這種宗教性的信仰產生一種約束力,對人們的道德觀念和行為取向產生深刻影響。祖先崇拜孕育了土家人崇祖孝親的傳統美德,而自然崇拜則使土家族地區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氛圍和良好風尚。
傳統文化現象
土家族《梯瑪歌》是一種獨特的傳統文化現象,從形式到內容及風格上都與土家族《擺手歌》迥然有別,涇渭分明。前者由掌壇梯瑪主唱,由替幫梯瑪及陪神、香館幫唱,主要用於服司妥、傑洛方、宋姆妥等“梯瑪日”儀式中;土家《擺手歌》僅僅只用於擺手活動。在土家“舍巴日”中亦有梯瑪為擺手賽會掌堂,如龍山縣靛房鎮百型村的老梯瑪田景銀老人,既會唱《梯瑪歌》,又會唱土家族《擺手歌》。
表現形式
形式綜述
《梯瑪歌》在吟唱時,以土家語為主要表述語言,在形式上是韻文和散文的綜合體,演唱時有唱有吟,有對唱有合唱;既有深沉、憂鬱的古歌,也有輕鬆、歡快的盤歌;既有抒情、哀婉的祈禱辭,也有風趣、滑稽的玩笑話。《梯瑪歌》以舞貫穿始終,其舞,有豪放者如《開天闢地》,有瀟灑者如《坐馬》(起馬),有纏綿者如《解錢》(擺和事錢),有粗獷者如《大賞兵》(賞眾),有風趣者如《選男選女》(拜男拜女),等等。由於梯瑪在舞蹈中的主要舞具是銅鈴,故稱之為“八寶銅鈴舞”。其形式有梯瑪單獨表演的“獨舞”,亦有陪神、香倌隨之唱和的雙人舞或三人舞,是有表有敘、亦歌亦舞的長篇舞蹈詩。
相關器具
由於《梯瑪歌》附著在梯瑪的祭祀活動之中,與《神歌》相關的器具有八寶銅鈴、司刀、牛角、卦、法衣等法器。
主要特點
從《梯瑪歌》的傳承區域及其內容、形式上看,它具有原生性、地域性、民俗人文性、文化藝術性四大特徵。
1.原生性。《梯瑪歌》主要流傳在湘西非酉水流域的龍山·保靖等縣,從流域內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及商周戰國時期的文化遺址來看,早在人類最初階段,這裡就有古人類活動,而且長期穩定地在這一帶繁衍生息。梯瑪作為一種崇拜祖先、崇拜自然的原始宗教遺存,其尊崇的神抵,顯然都具有地域性的原生性特色。各地的山川神靈,基本上只局限於一個居住區域,對神祗的稱謂及請神範圍各地不盡相同。《梯瑪歌》是從土著先民鮮活的想像中所創造的一部民族史詩。
2.地域性。酉水流域古屬八蠻疆地,這一帶的土家族人民又共同經歷了八百多年的溪州土司統治下的封閉歷史,加之崇山峻岭的阻隔,使之減緩了被外來文化同化和取代的危機,這一帶還普遍流行土家語,且民風敦厚、人文質樸,給以土家語為傳承載體的《梯瑪歌》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傳承空間。
3.民俗性。土家族是中華民族中的優秀一員,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及特定的自然環境、社會條件等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尚習俗和別具一格的文化藝術。《梯瑪歌》以原始、質樸的自然觀和道德觀,以開天闢地、神話傳說、民族繁衍、民族遷徙、漁獵農耕、畜牧飼養、炊釀烹調、衣食住行、婚戀生育及醫藥衛生等廣泛而豐富的社會生活內容,造就了土家族崇祖、和群、尊老、敬賢、睦鄰善處的古樸民風和勤儉、質樸、耿直、剛正、重情、順理的民族品質,對土家族人文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4.藝術性。《梯瑪歌》載歌載舞,從形式上來看,詞句長短不一,有長篇敘事詩,也有數言短章,韻白夾雜,可唱可吟。《梯瑪歌》的演唱內容取決於梯瑪活動的內容,不同的場所和不同的神事活動其演唱的內容亦不同。如“服司妥”以還願祈福、求子求財為目的,其歌委婉纏綿,其態虔誠可掬,但在“求男求女”時,又顯得輕鬆活潑,妙語連珠,詼諧風趣,令人捧腹大笑。“傑洛方”則威儀凜然,氣氛肅穆,如秋風瑟瑟,令人不寒而慄。“宋姆妥”是用於治喪的一種弔唁性法事,充滿了“子欲養,親不待”的骨肉親情,那種聲淚俱下的弔唁,那種生離死別的相送,至真至誠,至美至善,曾使多少人為之坳哭不已。
傳承價值
《梯瑪歌》被專家譽為“研究土家族方方面面的百科全書”。其主要價值表現在它的文學藝術價值、民俗研究價值及語言學價值上。
《梯瑪歌》是土家族“舍巴日”活動中演唱的一種民族古歌,在形式上是韻文和散文的綜合體,採取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手法,修辭上有比有興,辭彙豐富,想像奇特,形象生動,具有很強的文學性。這一點,土家族學者曾將其與屈原的《九歌》相對照,認為:《梯瑪歌》的價值“對於屈賦研究有它不容忽視的啟示性與歷史見證性”(彭榮德、王承堯整理譯釋《梯瑪歌·前言》)。同時,《梯瑪歌》以歌舞貫穿始終, 其舞蹈語彙極為豐富,主要動作有踩十字、踩是步、踩八卦、坐馬、奔馬、旋轉及舞司刀、舞銅鈴等,均以寫意性動作為主,舞時,銅鈴既是舞具又是樂器,它與牛角、司刀配合有致,形成獨特的舞蹈旋律。梯瑪邊舞邊唱,動作飄逸而雄健,把歌與舞融為一體,形成有表有敘、亦歌亦舞的長篇舞蹈詩。
《梯瑪歌》從土家族的民族起源、民族遷徙、民族祭祀到生兒育女、生產生活,幾乎是無所不包,無所不涉,有些“神歌”還傳述了天象、物候、農時、農事、烹飪、生育等知識,對指導人們的生產、生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地方
方言是研究地方歷史文化的重要資料。土家語是至今仍然存活的地方性獨立語言,在《梯瑪歌》中,所保存的土家族辭彙十分豐富,是土家族歷史和湖南文化歷史的珍貴資料。
一部《梯瑪歌》,洋洋數十萬言,從土家族的民族起源、民族遷徙、民族祭祀到生兒育女、生產生活,幾乎是無所不包,無所不涉,不愧被專家學者們稱為“研究土家族方方面面的活化石”。
2006年,土家族梯瑪歌被確定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2008年,被確定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龍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為該項目的保護主體。
傳承現狀
傳承人
土家族梯瑪歌傳承人彭繼龍,系湖南省龍山縣內溪鄉雙坪村人,土家族,出生於1949年11月23日,其父彭武庚是家傳20多代的老梯瑪。
彭繼龍從小生活在土家族聚集的地區,深受土家族文化的薰陶,10歲就跟著父親彭武庚跑堂,15歲時學藝出師。1993年11月首次參加中國湖南龍山土家族擺手節,表演梯瑪歌。1998年簽職,正式成為梯瑪掌堂師。
長期以來,彭繼龍始終不忘向民間藝人學習,蒐集和發掘民間文化資料,尤其對梯瑪歌研究頗深。彭繼龍傳承的梯瑪歌內容豐富,表演形式古拙、原始,以其獨特的形象博得了專家學者及觀眾的一致好評。
凡湘鄂渝邊區舉行重大的節慶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活動,彭繼龍都會被邀請參加。人們對這位土家族文化的傳播者非常敬佩。
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高度重視,彭繼龍和他的梯瑪表演隊不斷得到發展和逐步完善,在湘鄂渝邊區名聲顯赫,深受廣大民眾的歡迎和愛戴,每年都要接待不少來訪的海內外專家學者,並為他們提供了不少寶貴的資料。同時還經常參加各類文化活動,特別是近幾年來配合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演出更為頗繁,常年活動在湖北、湘西、張家界等地。2005年12月26日,龍山縣委縣政府為彭繼龍頒發了龍山縣文學藝術突出貢獻獎,被評為“全縣優秀民間藝人”。2006年6月9日,被龍山縣人民政府授予“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傳承人”稱號。2007年3月14日,彭繼龍被湘西州人民政府授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間文化遺產傳承人”稱號。2007年4月,彭繼龍被龍山縣人民政府授予“龍山縣民族民間文化遺產傳承人”稱號。2007年5月19日,在土家族確認五十周年暨土家學術研討會原生態文化觀摩演出中表現突出,受到了中共湖北民族學院藝術學院委員會的高度讚揚,並頒發了獎勵證書。
傳承保護
項目
| 內容
|
---|
項目名稱
| 土家族梯瑪神歌
|
保護級別及批次
| 湖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公布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申報地區
| |
批准文號
| 湘政發〔2006〕18號
|
批准時間
| 2006年6月7日
|
類別
| 民間文學
|
項目編號
| 3
|
項目
| 內容
|
---|
項目名稱
| 土家族梯瑪歌
|
保護級別及批次
| |
申報地區
| |
批准文號
| 國發〔2008〕19號
|
批准時間
| 2008年6月7日
|
類別
| 民間文學
|
序號
| 567
|
項目編號
| Ⅰ-80
|
(名片圖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