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哩啦腔

“說起唱歌就唱歌,說起撐船就下河。雖然算不了撐船手,來到江邊湊人多。哩哩啦,啦啦哩,哩哩啦哩啦啦,啦啦啦哩啦哩……”這種獨特的唱腔是土家哩啦腔,沒有固定歌詞,多為即興而作,看到什麼就開口唱什麼。哩啦腔主要分布在黔江區金溪鎮望嶺村,是人們在田間地頭勞作時自我放鬆、排解壓力的一種方式。

“哩啦腔在漢、晉文獻中就有記載。100多年前,陶氏祖輩陶銀洲略識文化,自編了哩啦腔土家山歌,流傳在金溪黃草坪、大溝、望石嶺(均為小地名)一帶,俗稱陶氏唱腔。”哩啦腔傳承人之一、78歲的陶宗堯說。哩啦腔歌聲嘹亮,曲調高亢,節奏自由悠長,歌詞多即興而作,歌詞純樸。哩啦腔在高音區感情充沛,帶有自由延長音,節奏明快,朗朗上口。
陶宗堯是哩啦腔傳承人中年齡最大的,他說,由於歷史原因影響,哩啦腔已有30多年無人傳唱。如今,會唱哩啦腔的包括自己在內只有5個人,年齡都偏大,年齡最小的也有48歲了,哩啦腔走到了瀕臨失傳的邊緣。哩啦腔在傳承和保護中遭遇找不到傳承人的尷尬。黔江區金溪鎮有關負責人介紹說,哩啦腔唱腔高亢、悠揚、婉轉,要求氣息很長,傳唱著需要具備一副先天的好嗓子和很大的肺活量。另外,現今農村里很多年輕人選擇外出務工,在田間勞作的人少了,哩啦腔也缺少了生存空間,作為舞台表演的話,很難表現其自在粗獷的意境。
目前,黔江區已將哩啦腔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並建立了相關的檔案資料,但保護和傳承中遇到的困難卻是很具體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