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宜村

土宜村,位於鳳崗鎮東南部,距離鎮政府8千米,面積約120平方千米。該村坐落於丘陵地帶,主要山嶺有鷹咀山、大黃嶺、糞箕窩山、田山,其中鷹咀山海拔187.8米;有大河、細河和大龍河,分別位於村中、東和東南部;附近有官井頭水庫。相鄰自然村有深圳龍崗區黃隔坑村、南岸村、黃牛嶺村、嶂廈村、庵下龍村、南門山村。始建於明朝,建村時,先輩認為此地有不同性質的土壤,適宜不同植物生長,而取名土宜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土宜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東莞市鳳崗鎮官井頭行政村
  • 地理位置:鳳崗鎮東南部
明朝至清初,屬東莞縣歸城鄉第六都;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屬戎廳。民國時期,屬第四區鳳崗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塘埔鄉;1953年,屬第八區嶺山鄉;1958年,屬塘廈人民公社;1960年,屬塘廈人民公社第二農場;1983年,屬鳳崗區官井頭鄉;1987年,屬東莞市鳳崗鎮官井頭管理區;1999年,屬鳳崗鎮官井頭行政村。
世居村民有鄒、曾、連、卓、鐘、何、楊、聶、余、吳、張、李等姓,以鄒、曾、連姓為主。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連姓先祖從惠東縣南坑約禾苗田遷居此地。清康熙七年(1668年),鄒姓先祖由油甘埔南安(南岸村)遷入。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曾氏先祖從興寧遷入。
2015年末,戶籍人口1540人,其中男性724人,女性816人;80歲及以上44人,最年長者94歲(女)。外來暫住人口4180人。祖籍該村的港澳台同胞約20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約150人。世居村民均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東莞鳳崗話。
傳統經營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小麥、木薯、花生、甘蔗等,兼有碾米、木竹器手工製作,釀酒、榨油、豆製品等手工業。2015年,村有工業企業100家,個體工商戶1002戶,經營行業涉及電子、玩具、毛織、五金、服裝、模具等,總產值占全村工農業總產值的90%。集體廠房及配套設施面積12萬平方米,經營總收入1326.3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等。
傳統節慶食品有年龍粄、米橙、雞屎吉、艾粄、粗葉粄、糍粑粄、蘿蔔粄。雞屎吉:用雞屎藤搓出汁,放入麵粉、糖、鹽,加以攪拌,做成麵團,再包入花生餡,用蕉葉剪成大小適中的底托,蒸40分鐘,出籠即可食用。
省道西寶線、龍深線、博深高速從村中經過。20世紀60年代末通電話,70年代末通電,90年代末通自來水,1998年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化,1999年初通網際網路。2015年,村中有國小3所,幼稚園2所;有籃球場6個,文化廣場、公園、老人活動中心、農家書屋和電子閱覽室各1個,藏書8000冊。
村內有客家民居68座。代表性民居有小布排屋樓和細河排屋樓,建於清朝,占地面積1.5萬平方米。排屋牆身厚、屋樑高,左鄰右舍牆瓦相連。
村有宗祠3座。貫福曾公祠,始建時間不詳,於1987年重修,占地面積76平方米,為磚瓦結構,屋頂有橫樑支撐,分內堂和外間,牆上掛有祖先畫像和家訓。永久曾公祠,建於1988年,占地面積40平方米。連氏宗祠,始建時間不詳,重修於1989年,占地面積50平方米,為磚瓦結構,屋頂有橫樑支撐,分內堂和外間,放置有先人牌位。
村有廣德堂和小布碉樓群。廣德堂,牆體用沙、石灰、黏土等夯實而成,上蓋瓦片,坐落於官井頭排屋中央,曾是土宜村政治經濟文化活動中心。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廣德堂為中共領導村民開展革命鬥爭的主要活動地點。小布碉樓群和小布排屋樓呈“非”字形,整齊劃一,和諧嚴謹。村口兩邊各建1座碉樓,高五層;村子中間建造2座,高二三層;村後兩邊各建造1座,高四層,最大的碉樓面積56平方米;從村後朝前看,總體呈梯級狀分布,寓意節節高升。現部分已被拆毀,大部分空置。
村有碉樓5座,分別為俊茂碉樓,建於清宣統三年(1911年);連屋碉樓,建於1922年;天來碉樓,建於1930年;英昌碉樓,建於1930年;煌信碉樓,建於1930年。5座碉樓均為市級不可移動文物。
楹聯“廣廈容金馬;德星煥玉堂”,書於1930年,存廣德堂。“東魯家聲遠;南豐澤世長”“道著傳經德垂東魯家聲遠;功朝修仕業展南豐世澤長”,存貫福曾公祠。“上下興榮沾祖德;黨堂英偉仗宗功”,存連氏宗祠。
村中有鄒氏族人於1980年編纂的《鄒氏族譜》和曾氏族人於1988年編纂的《曾氏族譜》。
每年重陽節,曾氏、鄒氏分別組織同宗村民到各地先祖墳頭拜祭,一路敲鑼打鼓、舞麒麟,男女老少聚在一起,給先祖奉上祭品,由村中有名望的老人帶頭“唱嘢”(口中念一些吉利、祝福、祈求祖先保佑的話),然後老人上頭炷香,接著其他人上香,最後放鞭炮完成儀式。拜祭完後,大家回到宗祠進行“太公分豬肉”。
村有土地公廟,始建時間不詳,供奉土地伯公,村民一般在春節、清明節、重陽節等日子到廟前拜祭。
村裡有官井頭由來的傳說。相傳很久以前,有一位仙人騰雲駕霧來到土宜上空。仙人站在高高的雲端,鳥瞰四周,只見高山環繞,樹木蔥蘢,繁花似錦,鶯歌燕舞。高山環繞之中,有一口清澈見底的水井。仙人按下雲頭,站在崇山之間,給這個地方取名為觀井頭,意思就是站在山頂上可以看見崇山環抱中的清澈水井。後人們在書寫過程中,覺得“官”字比“觀”字氣派,遂將“觀”改為“官”字。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曾氏族人創辦土宜鄉立學校。
1942年3月,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王作堯到官井頭村舉辦第二期中共黨員訓練班。
1944年夏秋之間,日軍入侵官井頭,屠殺在村里活動的游擊隊員、民眾10餘人,火燒土宜學校、喇叭樓及“仁生堂”藥鋪,姦淫婦女,搶劫財物。
1949年7月中旬,國民黨保全第八團以圍剿官井頭中共游擊隊為名,毀壞、搶走財物無數,歸僑鄒俊茂及其他村民被打成重傷。
1953年,小布籃球隊與鳳崗塘瀝工商聯籃球隊比賽,之後,全村掀起打籃球熱。
1969年,背扶嶺學校竣工,嶺山國小從廣德堂搬出,並改名為官井頭國小。
1982年9月,祖籍該村的華僑鄒倩夫率蘇利南華僑觀光團回國觀光。
1983年10月,村創辦第一家來料加工企業。
1995年2月,廣西壯族自治區副主席雷宇等到官井頭村參觀毅力電子廠。
該村代表性人物:
曾漢英(1916—?),華僑,改革開放後回家鄉投資建廠。
鄒天喜(1916—1939),1938年參加抗日游擊隊,1939年11月犧牲。
鄒倩夫(1924—),華僑,曾參與創辦華僑中學和廣德堂。
鄒元嬌(1929—1947),1946年參加游擊隊,1947年犧牲。
連勇(1930—1953),1950年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1953年8月在抗美援朝戰鬥中犧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