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粒徑分布是指土壤固相中不同粗細級別的土粒所占的比數,常用任一粒徑及其對應的累積百分含量曲線表示,見圖。其中d點為測量到的最小顆粒直徑。土壤粒徑分布與機械組成的定義近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土壤粒徑分布
- 性質:粒徑分布
- 屬性:土壤
- 土壤固相中:不同粗細級別的土粒所占的比數
作用,土壤粒徑分布模型,
作用
土壤粒徑分布是最基本的土壤物理性質之一,它強烈地影響著水力熱力性質等重要的土壤物理特性。土壤粒徑分布的測定方法相對簡單便捷,精度也較高,而且在常規的土壤調查資料中也有詳細程度不一的粒徑分析數據。而土壤水分特徵曲線和(非)飽和水力傳導率、土壤熱導率、土壤熱容量等土壤水力、熱力性質的直接測定比較費時、昂貴,且精度較低,可重複性差。因此,根據土壤粒徑分布來估計土壤的其他水力學性質已經成為相關領域的研究熱點。目前,人們已經提出了多種物理或經驗模型將粒徑分布與土壤水熱性質關聯起來。在對土壤水熱過程的模擬當中,往往也採用了這些模型。但實際資料中往往只有幾個間斷的粒級分布點,而這些點不能滿足這些模型的模擬需要。例如,在公用陸面模式中需要美國制的砂粒、粘粒、粉粒含量來計算土壤的水熱特性。為了得到連續的粒徑分布或者特定範圍的顆粒質量分數,需要藉助於土壤粒徑分布模型。
土壤粒徑分布模型
土壤粒徑分布模型可分為兩類,即參數模型和非參數模型。參數模型是表征累積質量百分含量與顆粒直徑之間關係的包含若干形狀參數的數學表達式。非參數模型則不包含形狀參數,通常是採用有限的粒級劃分的統計學指標。
利用粒徑分布模型可以對不同來源的顆粒分析資料進行標準化插值和不同粒徑分級制之間的轉換;另外,利用形狀參數或統計指標可以找出資料庫中相似的樣本,甚至可以進行土壤分類。
非參數模型主要包括四大類。一類是利用幾何平均粒徑、標準偏差等統計指標來描述土壤粒徑分布曲線。一類是所謂的相似性模型,即在外部參考粒徑數據集中搜尋與目標土壤粒徑分布相似的樣本,用參考樣本為目標樣本提供所需的(缺失的)粒級段質量分數。一類是基於灰色系統理論的模型,它與粒徑分布曲線的形狀無關,而只是按已知的數據點來預測未知點。一類是插值模型,包括三次樣條插值、對數現行插值等。